文房甑選
川西水上古鎮――黃龍溪
時間:2010年03月08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8798
古鎮黃龍溪位於四川省雙流縣境內,距成都約四十七公裏,為府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點。府河、鹿溪河在此匯流,仿佛是鑲嵌在古鎮上的兩條潔白的玉帶,獨特的地理位置構建了古人南下和出川的第一歇腳點;因為古時候四川陸上交通相對閉塞,“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府河、鹿溪河曾是成都通向外地的黃金通道,而地處這一特殊交通要塞的黃龍溪,也就成了曆代兵家必守之地。據曆史記載,兩千多年前,秦滅巴蜀時,蜀國最末一個國王開明十二世,就在黃龍溪附近戰敗身亡;戰爭結束後,止戈為武,棄原來赤水名,黃龍溪始獲名武水。古代的武陽故城在今牧馬山上,適在武水之北,故為武陽。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武水成為保衛蜀郡成都最南的江防據點,曾派重兵把守。
  古鎮黃龍溪,舊時有“三縣衙門”之稱。“三縣衙門”即清末遺留的仁壽、彭山、華陽三縣總府衙門。據《華陽縣誌》記載,乾隆時為修古佛堰所建的管理部門,最初稱著“總爺衙門”,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就改總爺衙門為三縣衙門。相傳其根本原因是古鎮地處彭山、仁壽、雙流(舊時華陽縣)三縣交界處,加上古鎮獨特的交通位置,以及當時一些獨特的社會和曆史原因等,就近使當地各級衙門要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各類應急事件。足見黃龍溪自古以來的重要地位。
  黃龍溪,源出龍泉驛南長鬆山,西流過寶子口,西南流過仁壽縣北,又北流過華陽縣南,入府河。
  武陽之名,先秦有之,秦惠王時始置縣。據李元《蜀水經》卷三,江水三記載:都江又南經二江寺,受雙流之水。水自溫江而來,分為汶江、流江,至此合流入江。非古之二江也。都江又南受赤水。赤水源出仁壽縣東眾溪之流為黃龍溪西入都江。《水經注》曰:武陽有赤水下注。建安二十九年,有黃龍見此水,九日方去。《碑目》曰:有黃龍甘露之碑,在籍縣江口,上銳下方,狀如鍾字,多不可讀,其可識者,群臣、將軍位號,蓋為龍紀也。
  仁壽縣,故武陽地也,晉置西城戍,梁改懷仁郡普寧縣、西魏分置貴平縣、蒲寧縣,屬懷仁郡。周閔帝置陵州,又分置籍縣,隋開皇廢郡,十八年改普寧為仁壽,廢籍縣入之。……
  又據李元《蜀水經》卷四,江水四記載:江水又南經彭山縣東北,都江與皂江會流為武陽江,即合水也。晉永和三年,桓溫軍至青衣,漢大發兵趣台水以拒之。其合流處今為江口鎮。鎮右有象耳山,李白讀書山中,學未成棄去。
  彭山縣,古蜀國武陽地也。秦惠王使張儀伐蜀,蜀王拒戰不勝,退走武陽,獲之。秦置武陽縣,屬蜀郡,漢改屬犍為郡,昭帝(劉備)移犍為郡來治(武陽)。王莽改成縣。後漢複故。宋分置江陽郡(瀘州)江陽縣。齊移犍為縣還治�k道(宜賓)。梁分置靈石縣,靈廢。又改武陽(郡)為犍為縣(郡)。西魏改犍為隆山縣。後周改州為隆山郡。隋“益州”之得名:漢元朔二年,漢武帝新啟犍為,��河、越西之境,疆域益大,始稱“益州”,皆為蜀郡隸轄。犍為郡設治在武陽。
  據曆史資料記載,古鎮黃龍溪是一座有著二千多年曆史的川西內陸式水陸雙棲碼頭。這裏舟楫如林,商旅雲集,一派繁忙景象;古人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就是這一盛景的最佳寫照。
  黃龍溪古屬武陽,據傳,三國時期的孔明曾在此屯兵牧馬,把黃龍溪作為鎮守蜀國的江防要地。一天深夜,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孔明夢見一條巨龍駕著雲頭從天而降,向他撲來。睡夢中的孔明大聲驚呼:“黃龍來也”。隻見巨龍轉身一頭鑽進了府河,不見了身影。次日清晨,孔明起床信步來到府河邊,遙望對麵的鹿溪河。滿河渾濁的洪水衝向清澈的府河,好似一條渡江巨龍,極為壯觀。從此,人們便把這裏稱作黃龍溪。這裏留下了許多關於三國蜀漢的故事。唐代入蜀詩人劉禹錫在《嘉話錄》裏有關於“諸葛木以濟軍食”的重要記載。唐代盧求在《成都記》中稱:“在棋盤市者二百五十有六壘,下營法也”。此後宋、明兩代的一些書籍中均有基本相同的記載。值一提的是,明代陳謙作詩《八陣圖》,詩中稱:“廣都鄉名今猶在,鄉老相戒不敢磨”,說明那時還有遺跡可尋,清代嘉慶《四川通誌》也有類似記載。
  古鎮黃龍溪有七座寺廟和七條老街。七座寺廟自北向南依次是鎮江寺、潮音寺、古龍寺、大佛寺、天後宮、禹王宮和三官堂;這七座寺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1986年修複了四座寺廟,後又修複了另外3座,另還擴建了居士林。新建的居士林,仿古建築,內有幽靜的花園、宿舍,四周環境整潔。七條老街分別是正街、橫街、新街、上河街、下河街、巷子街,背街,總長一千多米,街麵全由石板鋪成,兩旁廊柱排列有序,平均寬度3.44米。特別是正街,古風古貌尤為突出,且古建築保存完好,譽為“川西一絕”。
  位於鎮江寺與古龍寺之間的黃龍正街,街道的兩邊是精工雕刻的香樟木小閣樓,街麵由青一色的紅砂石板砌成。突顯小鎮的古色古香、古風古貌和古樸的民風民俗。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另加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位居古鎮東方的橫街,是現代社會建築發展的新產物(“仿古建築”),充滿了新的生機和現代氣息,同時它又不失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說是現代建築和古建築的融合與創新;這一古一新的街道在這裏相依相托,交相輝映,是為古鎮的又一奇景。而在西麵魚鰍市小巷右麵一側,還有一座古老寺廟天後宮,裏麵供奉著所有出航人最尊敬的女神――“護航女神媽祖塑像”,古鎮人出航前和歸航後都會到“天後宮”來燒香許願、還願,請求“媽祖”娘娘保佑他們船航平安。複興街原是巷道,民國年間改建成一條新街,街口有江西會館一座,地處於樂善堂背後。樂善堂臨街五間房,正中供奉孔子牌位,從前上元會、中元會、下元會都在此開壇祭祀,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樂善堂的對麵還有一座微型小廟“三官堂”。沿黃龍溪古鎮江邊的翠竹小徑,是黃龍溪的河街,修建較晚,因地處府河河邊,一般都是以吊腳樓形式修建,充分體現了古蜀“幹欄”式文化民居的深厚底蘊和詩情畫意。樓台窗竹搖影,江麵薄霧迷離,飛簷翹角,青瓦粉牆,欄杆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仿佛整個古鎮瞬間又幻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刹時又變成了一幅剪影。這“幹欄”與笮橋、棧道一起,成了古蜀文化的三大重要特征。據譚繼和先生考證:甚至連“成都”為“成”字也是“幹欄”的象形。此點在十二橋殷商遺址中得到了證明。河街頂端盡頭是渡口碼頭,今日雖沒有詩人杜甫筆下“門泊東吳萬裏船”那番繁華盛景,但今日河麵的遊艇在“三江”河麵上飛箭穿梭,蕩起的一輪又一輪波浪,鋪天蓋地向岸邊湧來,構造了古鎮又一幅真實而自然的動人畫卷,讓人既興奮又新奇,使古鎮很有“水城”的味道。如若興致來臨,乘上一葉小舟蕩悠江上,一邊品嚐河鮮美味,一邊看兩岸翠竹婆娑,青山倒影,寒煙如水,古樓如幻,在習習江風和絲絲“河雨”的相伴中暢漾,卻不失為古鎮的另一風景線。河街中段是煙市巷,主要在這裏交易由黃龍溪本地生產的“旱煙”,其下是水碼頭,從古至今的商賈人家都在這裏把貨物從陸路或水路進行中轉運輸,當年的繁華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而河街的下段由於地形低窪,為不被洪水所困,修建就較為簡易,多為周邊的小商小販的臨時住宅。
  鎮上有六棵大榕樹,樹齡均在千年以上,蒼勁的軀幹雄渾斑駁,曆經歲月滄桑。而古龍寺的那棵樹,可謂“川西第一大樹”。 府河與鹿溪河交匯處的大古榕,倒影三江。這些古榕更為厚重的古鎮文化平添了幾分靈性與神密色彩,見證了古黃龍溪的商船雲集的熱鬧繁華局麵。正如有聯雲:“鎮集二江,千載黃龍藏古寺;溪容三邑,萬家商賈聚武陽”。
  久居都市的人們厭倦了城市生活,來黃龍溪後,便會暢享遊曆古鎮後的寧靜和愜意。肚子餓了,可以到鎮上的餐館品嚐美食。當地特色佳肴有焦皮肘子、珍珠豆花、野菜炒蛋、素炒野灰灰菜、紅燒黃辣丁等等。但最讓人回憶莫過於那“河水煮活魚”、“火燒黃鱔”等黃龍溪人自創自烹的、最具原始風味又具有地方特色的黃龍美食。那可真是讓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口渴了,可以領略茶館的閑適。黃龍溪盛產茶葉,早在西漢時就有“武陽買茶”,使黃龍溪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市場。現今黃龍溪有土生土長的黃龍係列茶品,有毛峰、黃芽、龍珠、芽蕊、清明香、茉莉花茶等二十多個品種。品上一口茗茶,縈繞於口中,回味在心間,一份悠然,幾多恬淡與寧靜。
  本地人似乎也知曉城裏人的心思,他們把幹豆豉裝在焦黃的幹棕葉裏,用麻繩拴起一串一串地賣,好看又香;還有不少人把幾隻小兔子裝在竹籠子裏賣,遊人可以輕鬆提回家去當寵物養的;更多村婦老嫗則用鮮花紮成花環賣給喜歡美豔、喜歡扮嫩的少女少男們。如遊人困了,可以體會住民居、吊腳樓、小軒窗的氛圍;若有雅興,憑欄眺望,樓台窗竹搖影,江麵薄霧迷離,亦真亦幻,這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嗎?小居古鎮,你還可以聽聽川劇的幽雅、金錢板的快意;也可以到古刹、古庵、古道觀賞析古詩、古畫、古楹聯,來它個雅俗共賞。
  古鎮的夜更是深沉而寧靜。遠處傳來的“咚、咚、咚……”的打更聲,定會將你帶到那幽遠的古蜀國。
  由於古鎮各條進出場鎮的巷口都有柵門,街的盡頭又修有柵樓,每當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時分,便有更夫打更巡邏;從二更起柵門一律關閉,黎明五更才又開柵門,更夫夜宿柵樓,若發現失火、盜匪之類危害社會的不法行為,柵樓便鳴鍾報警。
  如果遊人有幸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遊覽古鎮,便可一睹成都地區規模最大的龍舟賽,其中有搶鴨子等大型體育和文娛活動。你還可以置身其中,與當地的小夥、姑娘來個一較高下。而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黃龍溪古鎮均有極富地方特色的耍火龍、水龍、彩龍的表演,場麵十分熱鬧。這也是古鎮民間傳統的去舊迎新“燒火龍”盛會。“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啟蒙樂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龍騰人歡氣勢雄。”是其真實寫照。據《雙流縣誌》記載:黃龍溪的先民們為了祈福平安,根據“火龍”和“應龍”的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燒火龍。此活動源於東漢,盛於南宋,之後代代相傳,至今不變。每年農曆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廟會,再現了昔日古鎮的喧鬧場麵。
  古鎮譽滿華夏,名揚世界。每年到古鎮旅遊參觀的國內外客人為數眾多。有不少國內外遊客題詞讚譽古鎮風貌,把古鎮譽為“小桂林”、“小西湖”、“小武漢”。
  現在古鎮已被列入全國十大名鎮之一,成都市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省級曆史文化名鎮。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火龍藝術)。後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授牌儀式上,黃龍溪古鎮與邛崍市平樂鎮一道被宣布為“全國環境優美鎮”稱號,這也是該活動中四川省惟一獲此殊榮的兩個鎮。
  近年來,中央電視台對黃龍溪古鎮可謂是情有獨鍾。1998年,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首次在黃龍溪拍攝了《黃龍溪燒火龍》。2004年7月,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新開的《記事》欄目,又將《黃龍溪今日》作為首播節目,並在當年年底播出。主要由普通百姓講述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情的古鎮故事。
  對於拍電影、電視,黃龍溪人早已見慣不驚。從1983年起,有許多人就開始提供古宅、充當群眾演員,並發了一筆“影視財”,也有許多影視演員因黃龍溪而走紅影視界:如劉曉慶、《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一片中扮演卓文君的鄔倩倩等。十多年來,以黃龍溪古鎮為拍攝基地,誕生了200多部電影、電視劇。2003年,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美國熊貓製片公司、美國探險製片公司聯合拍攝的IMAX影片《女人與熊貓》,還將黃龍溪古鎮推向了美國的旅遊市場。來此考察的美國環保專家巴克裏教授、愛美女士等,更將黃龍溪比作“東方塞納河”、“東方威尼斯”。
  從上世紀末開始,雙流縣人民政府和黃龍溪鎮政府以投入了上億元資金,對黃龍溪的基礎設施進行了保護性開發和全麵係統的建設。今後十年內,黃龍溪政府還將加大古鎮開發的招商引資力度,擬在古鎮外圍恢複古河道,建成人工湖與府河相通,將古鎮建成一個島,使古鎮具有真正“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成為一座讓世人矚目的生態旅遊勝地,使千年古鎮煥發出新的魅力。
  (作者:夏秀英  雙流縣史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