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金融危機下的後億元時代 藝術品市場走向何方
時間:2010年03月12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6802
內容提要:    2009年注定被載入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史冊―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猶在,而國內秋拍的單個拍賣季卻出乎意料地同時誕生了4件超過1億元成交價的拍品,中國藝術品市場瞬間進入“億元時代”。雖然這一“盛況”僅發生在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經典”板塊,但也同時帶動了市麵上關於整個藝術市場回暖的樂觀想象。 
 

    2009年注定被載入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ye) 的史冊(ce) ―全球金融危機餘(yu) 波猶在,而國內(nei) 秋拍的單個(ge) 拍賣季卻出乎意料地同時誕生了4件超過1億(yi) 元成交價(jia) 的拍品,中國藝術品市場瞬間進入“億(yi) 元時代”。雖然這一“盛況”僅(jin) 發生在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畫藝術的“經典”板塊,但也同時帶動了市麵上關(guan) 於(yu) 整個(ge) 藝術市場回暖的樂(le) 觀想象。

    2010年春拍在即,各種猜想甚囂塵上。後“億(yi) 元時代”元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將畫出怎樣的價(jia) 格曲線?誰是這場極少數人參與(yu) 的富豪遊戲中最入戲的玩家?不到三十年,藝術品市場計價(jia) 標準實現了由千到億(yi) 的跨越,在成萬(wan) 倍增長的逐利過程裏,泡沫、炒作與(yu) 謊言究竟占了多少比例?

  中國人的購買(mai) 力

    傳(chuan) 奇戲碼要追溯到2009年10月。中貿聖佳拍賣公司上拍的清乾隆宮廷紀實繪畫作品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以1.344億(yi) 元成交,中國書(shu) 畫首破億(yi) 元大關(guan) 。然而這個(ge) 天價(jia) 紀錄維持了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11月23日淩晨就在北京保利秋拍的夜場上被刷新―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舉(ju) 牌角逐,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以1.51億(yi) 元落槌,加上12%的拍賣傭(yong) 金,買(mai) 家需為(wei) 這一紙古畫埋單1.6912個(ge) 億(yi) 。該畫此前公布的估價(jia) 僅(jin) 僅(jin) 是2000萬(wan) 至3000萬(wan) 元。

    有傳(chuan) 言說,開拍前,一位神秘的山西買(mai) 家就曾表示他對《十八應真圖卷》誌在必得,準備花1.5億(yi) 元巨資買(mai) 下,但最終卻未能得手。原因是圈內(nei) 人稱“毛毛”的資深藏家、上海新理益公司董事長劉益謙,用他最慣常的橫刀奪愛方式,在1.5億(yi) 之上添加了“小小的”100萬(wan) 。

    整個(ge) 2009年,劉益謙豪擲於(yu) 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資金接近12個(ge) 億(yi) 。這個(ge) 初中未畢業(ye) 、做皮包生意起家、後靠倒賣國庫券、認購證、投資法人股快速積累財富的46歲上海人,和他的太太王薇一起站上了年度藝術權力榜的首位。享受拍場快感的劉益謙從(cong) 不諱言自己並非什麽(me) 藝術愛好者,“我什麽(me) 都不懂,所以膽子大。”

    據業(ye) 內(nei) 人士統計,包括劉益謙在內(nei) 的四大華人買(mai) 家(另三位分別是上海天衡拍賣公司董事長陳鬱、台灣著名藏家林百裏以及上文提到的不知名山西買(mai) 家),囊括了2009年十大天價(jia) 拍品中的一半以上。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國際藏家為(wei) 解決(jue) 資金緊張問題,將多年前購得的中國書(shu) 畫精品送拍。與(yu) 以往不同的是,他們(men) 改變了習(xi) 慣,不是送到海外拍賣機構,而是開始選擇中國國內(nei) 的拍賣公司。比如比利時著名收藏家尤倫(lun) 斯夫婦,2009年春拍、秋拍在中國大陸藝術市場套現超過4億(yi) ,北京保利夜場的重頭拍品都出自他們(men) 的收藏,包括那幅創紀錄的《十八應真圖卷》。用尤倫(lun) 斯夫婦自己的話說,他們(men) 希望中國的藝術珍品最終回到中國。但在自我標榜的高尚情結之外,相信他們(men) 選擇北京“出貨”的最重要原因,是對中國富豪日益膨脹的購買(mai) 力與(yu) 欲望的信心。

  頂級富豪依然缺席

    但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董國強看來,中國的藝術市場上,頂級富豪們(men) 依然缺席遊戲,如今這些引得旁觀者一驚一乍的風生水起,數年後回望會(hui) 發現其實不過是小風小浪。

    他認為(wei) 2009年四件拍品的破億(yi) 很可能是偶然,億(yi) 元的價(jia) 位未必會(hui) 在2010年的拍賣市場上再現。“2009年秋拍的價(jia) 格主要還是因為(wei) 拍品自身具備了價(jia) 格突破的條件,那些難得一見、流傳(chuan) 有序的精品拍出高價(jia) 是很自然的。今年,各個(ge) 公司能否征集到這樣的作品,這是未知數。到目前為(wei) 止我所了解到的情況,各個(ge) 拍賣公司都麵臨(lin) 著征集難的問題,因為(wei) 精品的資源匱乏,賣家在市場呈現向上的趨勢時,或者不肯出手,等待更好的價(jia) 格;或者是要價(jia) 較高,市場難以接受。另外,拍賣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成交價(jia) 格的偶然性,兩(liang) 個(ge) 誌在必得的買(mai) 家可以把一件作品爭(zheng) 到一個(ge) 很高的價(jia) 格,也許其中的一個(ge) 沒到場,價(jia) 格就差很多。”

    董國強說,藝術品市場和其他投資市場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個(ge) 市場的資金麵太小,“全國的拍賣加起來,一年的真正成交不過是100多億(yi) 。”因為(wei) 盤子小,一兩(liang) 個(ge) 實力強勁的買(mai) 家退出或進入,都足以讓整個(ge) 市場發生很大的變化。

    他顯然期待“億(yi) 元價(jia) 格”的效應能夠吸引更多新人入場。新進的企業(ye) 家對整個(ge) 藝術品市場價(jia) 格的推高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他們(men) 沒有曆史價(jia) 格的比較,沒有心理障礙,往往瞄準最貴的東(dong) 西下手,“有兩(liang) 件億(yi) 元作品的產(chan) 生也是和他們(men) 有關(guan) 的。”

  當代藝術的過山車

    2009年的行情完全由中國古代書(shu) 畫支撐。幾年前價(jia) 格如坐雲(yun) 霄飛車般躥升的當代藝術,從(cong) 雲(yun) 端跌落的速度同樣讓人頭暈目眩。去年底秋拍落槌,一切又似乎峰回路轉,當代藝術市場是否已經觸底反彈,是2010年“藝市”的最大懸疑。

    僅(jin) 僅(jin) 六七年前,“當代藝術”對於(yu) 國內(nei) 收藏家而言還是個(ge) 完全陌生的詞匯。有人戲稱,如果當時掏出200萬(wan) 人民幣,就可以把藝術圈每個(ge) 人的畫都買(mai) 一張,而現在,這個(ge) 價(jia) 錢可能連一張明星畫家的畫都買(mai) 不起了。

    第一個(ge) 真正的價(jia) 格轉捩點出現在2006年。紐約蘇富比的“亞(ya) 洲當代藝術”專(zhuan) 場上,中國當代藝術正式登堂入室,那場拍賣的成交額達到了1322.89萬(wan) 美元,成交率更是高達90%。西方人的追捧與(yu) 話語包裝,迅速得到了國內(nei) 藝術市場的瘋狂回應,一場神話就此展開。

    2007年,中國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所占的份額首次超過了法國,位列世界第三。在2007年全球100位當代藝術家成交量排行榜上,中國當代藝術家竟占據了36席。2008年,當中國古代書(shu) 畫拍賣成交紀錄還維持在明代蘇州畫家仇英《赤壁圖》的7100萬(wan) 元時,當代藝術明星曾梵誌的畫作《麵具係列1996 No.6》已經在香港佳士得創下7420萬(wan) 港元的新天價(jia) 。

    關(guan) 於(yu) 當代藝術市場價(jia) 格泡沫的爭(zheng) 議不斷,“唱空”與(yu) “唱多”的喧囂聲此起彼伏,恰似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中國股市與(yu) 樓市,終於(yu) 也緊隨這兩(liang) 位大哥之後以驟然向下的身姿跳水。

    藝術策展人朱其最先在他的博客上爆出了當代藝術市場“天價(jia) 做局”的黑幕。“假設我是一個(ge) 藝術炒作人或炒作集團,首先,找某個(ge) 在藝術圈有一定知名度並且市場價(jia) 格在10萬(wan) 元左右的畫家,跟他簽一個(ge) 3年協議,他每年給我40張畫,3年就是120張,每張以30萬(wan) 元到50萬(wan) 元收購。1年後就開始在拍賣會(hui) 上炒作,每張30萬(wan) 元收購的畫,拍賣價(jia) 標到100多萬(wan) 元,2年後再標到500萬(wan) 元甚至1000萬(wan) 元一張。標那麽(me) 高的價(jia) 格要是沒有人買(mai) 怎麽(me) 辦?好辦!我安排‘自己人’和一群真買(mai) 家坐在一起,假裝舉(ju) 牌競拍製造一種‘很多人搶著買(mai) ’的現場氣氛。賣不掉的作品也要玩這樣的‘假拍’遊戲,一為(wei) 廣告效應,二是為(wei) 了‘釣魚’。”

    朱其所指的“魚”,是那些錢包豐(feng) 厚不懂藝術但愛好藝術同時容易衝(chong) 動的新貴階層,“他們(men) 真誠地覺得中國新藝術的拍賣價(jia) 格應該跟歐美接軌,願意用錢在拍賣會(hui) 上來推動中國的新文化形象和國際地位。遺憾的是,這種很純真又不惜一擲千金的民族主義(yi) 情懷被藝術炒作集團敏銳地發現,並被利用來牟取暴利。”

    董國強也承認“天價(jia) 做局”情況的存在,“但是這肯定是極個(ge) 別的情況。我們(men) 可以思考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有那麽(me) 多的買(mai) 家,比如台灣的林百裏、大陸的劉益謙等人,他們(men) 堅持了十幾年參與(yu) 藝術品拍賣,如果藝術品拍賣全部都是‘天價(jia) 做局’,他們(men) 可能堅持15年嗎?這些在商場上叱吒風雲(yun) 的人應該不是傻子吧?”

  遍地是可疑的大師

    《人民政協報》寶藏周刊主編孫煒是最早關(guan) 注藝術品市場的媒體(ti) 人之一,圈內(nei) 知名的藏家他幾乎都能一一曆數,“他們(men) 都是些人精!”大部分敢於(yu) 入場試水的新買(mai) 家背後,都有專(zhuan) 家的支撐,這也是他們(men) 敢於(yu) 一上手就直奔最貴拍品去的原因。

    “藝術品的價(jia) 格肯定還要升,為(wei) 什麽(me) ?金融機構進來了。金融機構的力量,個(ge) 人怎麽(me) 比?”孫煒的語氣裏透露出對藝術市場新一輪上漲行情堅定的判斷,“億(yi) 元時代”的序幕不過剛剛打開。

    角逐者原本追趕的就是利益,那些誤將藝術市場繁榮錯認為(wei) 藝術繁榮、或者以為(wei) 富豪們(men) 閑得慌拿錢打水漂的圍觀群眾(zhong) 可能才是真正的被忽悠者。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負責人趙力看好2010年國內(nei) 藝術品市場上當代藝術板塊的走勢,“當中國的古代藝術品上了一個(ge) 大台階,達到16000萬(wan) 左右的價(jia) 格,現在當代藝術品的價(jia) 格還維持在6000萬(wan) 左右就拉開了距離,形成價(jia) 格窪地,這正是投資者所尋找的。在未來的短期裏,如果有人想介入市場,但是那個(ge) 1億(yi) 多的又的確買(mai) 不起,投資熱點可能就會(hui) 形成偏轉。”

    趙力還對中國拍賣市場近幾年熱點轉換的問題作了分析:近十年時間,中國拍賣市場經曆了三波市場高潮,2003年至2005年是中國近現代字畫的市場高潮,2005年至2008年經曆了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的市場高潮,2009年秋季則迎來了古代書(shu) 畫熱。“今年開始這個(ge) 熱點又轉換到當代藝術,那也是一個(ge) 可能的方向。”

    無論後“億(yi) 元時代”的“藝市”將走向哪裏,記住,別去相信那些遍地開花的“大師”。在資本為(wei) 王的時代,價(jia) 格與(yu) 價(jia) 值之間的關(guan) 係最是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