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我們該怎樣懷念藝術大師吳冠中?
時間:2010年07月25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bv伟德官网 瀏覽數:604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20日來到中國美術館,參觀正在這裏舉行的“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李長春強調,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曆史性變革的偉大時代,呼喚與之相適應的鴻篇巨製和名家大師。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吳冠中為榜樣,始終牢記肩負的社會責任,樹立高遠的藝術追求,發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淡泊名利、潛心創作,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藝術境界,創作更多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努力成為德藝雙馨、深受人民歡迎和喜愛的藝術大師。(7月21日《人民日報》)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這位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走了。吳冠中是在中國當代美術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大師,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他積極投身中國藝術的探索與(yu) 創新,為(wei) 中國文化藝術和藝術教育事業(ye) 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儉(jian) 樸,把很多作品無私捐贈出來,留給了人民,體(ti) 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藝術界學習(xi) 的楷模。

       吳冠中大師的離去,引發了我們(men) 太多的思考。一位藝術家,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中,不為(wei) 金錢所動,不為(wei) 利益所惑,不為(wei) 權貴所擾,這是難能可貴的。而時下,有的藝術家,其作品也罷,其人格也罷,都很難立得起來,也很難被大眾(zhong) 所認同所接受所推崇,一個(ge) 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平心靜氣做學問,無法甘於(yu) 清貧純粹追求藝術,也很難守住創作中的孤獨與(yu) 寂寞。於(yu) 是,這樣的人,浮躁得難以言狀,要麽(me) 搞一些應酬,要麽(me) 到處搞吃喝,要麽(me) 搞一些無聊的炒作,要麽(me) 做一些與(yu) 身份不相符的事情。這樣做的結果,要麽(me) 業(ye) 績平平,很難在業(ye) 界立住腳;要麽(me) 人品很差,其事業(ye) 發展受到製約。這樣的人麵對吳冠中大師想必會(hui) 感到臉紅。

        一位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作為(wei) 中國美術界最後一位學貫中西的泰鬥級藝術家,吳冠中一生都在創造獨樹一格的生命意境:他終生致力於(yu) “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1947年,吳冠中進入國立巴黎高級藝術學校,師從(cong) 四五十年代前後威震巴黎的重要畫家蘇弗爾皮教授。一直讓吳冠中深受啟發的是蘇弗爾皮對藝術和藝術作品的分類理論:他把藝術分為(wei) 兩(liang) 路,說小路藝術娛人,而大路藝術撼人;他看對象或作品亦分兩(liang) 類美:美與(yu) 漂亮,在他看來,評價(jia) 一部作品是“漂亮”,便是值得警惕的貶詞。這條評價(jia) 理論也被吳冠中帶回了中國。1960年代,吳冠中給中央美院的師生做講演,曆數十大美學問題,其中一條就是“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幾十年來,吳冠中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吳冠中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xiang) 為(wei) 題材,畫麵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麵的結合與(yu) 搭配。晚年他的畫風有所變化,在一批反映黃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線,自成一種意境。

       一位在風雨中獨行的藝術大師。回國後,吳冠中麵臨(lin) 的國內(nei) 環境就是“美術界的當權人物觀點極保守,視西方現代藝術為(wei) 洪水猛獸(shou) ”。在清華建築係,吳冠中教授素描和水彩,與(yu) 此同時,他自己也開始潛心研究起將水彩與(yu) 已往學過的水墨結合,並對畫樹情有獨鍾。而當時的大背景是,幾乎沒有人畫風景,認為(wei) 不能為(wei) 政治服務,不務正業(ye) ,甚至會(hui) 遭到批判。幸虧(kui) 當時的文藝界領導人周揚說風景畫無害,吳冠中才算有了保護傘(san) 。在他的心目中,“不鼓勵,不發表,都與(yu) 我無關(guan) ,與(yu) 藝術無關(guan) ,我隻須一條羊腸小道,途中有獨木橋,讓我奔向自己的目標,那裏是天堂。”就這樣,吳冠中始終在主流之外獨行,不遷就、不趨附,也不被左右,唯有藝術才是他的主心骨。成就大事業(ye) 者必備素質,想必是,除了要有過硬本領之外,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要有與(yu) 眾(zhong) 不同的追求,做一個(ge) 堅強的自己,努力堅持走自己的路。

       一位敢講真話的藝術大師。盡管經曆過文革的打壓,文革後的吳冠中依然延續著他不遷就、不趨附、不被左右的真實個(ge) 性,從(cong) 青年時期就熱愛魯迅的吳冠中,盡管沒能從(cong) 事文學,但他把對文學的戀情轉移到美術,對魯迅的閱讀和理解貫穿了他的一生,魯迅的獨立和批判的風骨也支撐著他在文革後的文藝批評和社會(hui) 批判。在吳冠中的心目中,“中國可以沒有齊白石,但不能沒有魯迅。”“如果沒有魯迅,我根本就不會(hui) 從(cong) 事藝術;沒有魯迅,根本就不會(hui) 有今天的吳冠中。”可見魯迅先生在吳冠中心目中的位置。記得魯迅曾經說過:“人不能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傲骨。”魯迅表現最突出的,是魯迅抗暴,敢於(yu) 站出來與(yu) 黑暗勢力抗爭(zheng) 。吳冠中之所以在風雨中獨行,正是源於(yu) 他身上有魯迅先生所說的傲骨。

       一位對藝術純粹追求的大師。因為(wei) 對自己作品的不滿,吳冠中會(hui) 一次性銷毀二百多幅繪畫,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對此評價(jia) 道:“我想一個(ge) 藝術家能夠果斷地處理自己的畫,這說明他有很高的追求,而且也有非常高的眼力,他能夠及時地判斷自己的作品是否達到一定的高度,我想正是一種非常認真的對待藝術的態度。”曾有人統計,吳冠中作品的總成交額已經達到17.8億(yi) 元,在中國僅(jin) 次於(yu) 齊白石。然而他並沒有把這大筆的藝術財富化為(wei) 私有,他一次又一次大手筆地把自己的天價(jia) 作品捐贈給國內(nei) 的美術館,在他看來,“我什麽(me) 都可以留作遺產(chan) ,但畫決(jue) 不留作遺產(chan) 。我的畫是畫給大家看的,絕不是畫給家裏幾個(ge) 人看的。”

       吳冠中大師遠去了,我們(men) 對他最好的懷念應當是,學習(xi) 大師純潔和無私的藝術之心靈;學習(xi) 大師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無比的熱愛;學習(xi) 大師帶著感情充滿激情畫出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質!

    (文/冉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