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於(yu) 上青天”,“謫仙人”的這句詩,人盡皆知。他以極度的誇張與(yu) 大膽的想象,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蜀道之艱險。詩詞傳(chuan) 誦千年不衰,古往今來,書(shu) 法與(yu) 詩詞猶如聲樂(le) 中的樂(le) 譜與(yu) 唱詞,相輔相成。當書(shu) 家遇見詩詞,將詩意轉化為(wei) 筆墨語言,實乃“湖光秋月兩(liang) 相和”。
李白是盛唐最偉(wei) 大的浪漫主義(yi) 詩人,他的詩歌總體(ti) 風格豪放俊逸、氣勢磅礴。《蜀道難》具有極強的抒情色彩,反複詠歎“蜀道之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zheng) 喧逐,砵崖轉石萬(wan) 壑雷。”極盡誇張之能事,通過對枯鬆、絕壁、飛湍、瀑布等景象的描繪,以動襯靜,將對蜀道之難行的渲染推向了極致。
詩詞通過韻律、節奏來達到音韻美,書(shu) 法則通過形質、神采來實現視覺美。著名書(shu) 法家封俊虎先生將《蜀道難》以草書(shu) 八尺四條屏的鴻篇巨製呈現出來,那種氣勢磅礴、氣韻天成,無不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和內(nei) 心震撼。先生是當代活躍於(yu) 中國書(shu) 壇的實力派書(shu) 家,以行草書(shu) 馳名海內(nei) 外。先生以中鋒運筆為(wei) 主,在提按、輕重、粗細、枯濕、疾徐等筆觸中,字字都溶入了他的情感,字與(yu) 字之間、行與(yu) 行之間映帶連屬,顧盼生姿、筆斷意連,方圓中剛柔相濟,收放中抑揚頓挫,枯濕中虛實相生,大小中層次分明,起收中節奏呈現,使轉中達其性情。心手雙暢中,先生將他對書(shu) 法藝術的熱愛、對生活的感悟都傾(qing) 注於(yu) 筆端,《蜀道難》的精神和氣質躍然紙上,傳(chuan) 達著詩人和書(shu) 家豐(feng) 富、深邃而豪邁的內(nei) 心世界。蜀道難,難於(yu) 上青天的節奏和意境得以再造和呈現。
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的靈魂經受洗禮。先生的《蜀道難》草書(shu) 懸掛於(yu) 封俊虎書(shu) 法藝術館二樓展廳。來訪者中,無論是同道中人,還是書(shu) 法愛好者;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下裏巴人;無論是婦女孩提,還是耄耋老人,無不為(wei) 先生的這幅草書(shu) 作品所深深打動吸引,駐足觀看、拍照打卡,已然成了來訪封俊虎書(shu) 法藝術館必要的流程。觀書(shu) 如攬勝。來訪者中,對草書(shu) 或許不一定都能從(cong) 字麵認識,但看到這幅草書(shu) 作品,墨色的枯潤變化和字的大小對比,將詩歌的韻律以筆墨語言化作可視的節奏、節拍。整篇作品中,正文十次蘸墨、落款兩(liang) 次蘸墨完成書(shu) 寫(xie) ,其中有一次蘸墨足足寫(xie) 了59個(ge) 字,“不與(yu) 秦塞通人煙”與(yu) “下有衝(chong) 波逆折之回川”,揮金如土 、惜土如金,枯潤對比形成虛實對比的層次和節奏感;“仰”與(yu) “不”,形成鮮明的大小對比,營造出錯落和韻律感。無論是枯濕,亦是大小對比,使作品更加富有音樂(le) 性。那種氣脈連貫、充滿張力、酣暢淋漓、一瀉千裏的豪邁氣勢如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觀者,觀賞者與(yu) 書(shu) 家進行了一場情感上的共鳴與(yu) 交流。他把盛唐士人積極入世的精神引入了一個(ge) 理想化境界。“臨(lin) 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麵,而當觀其舉(ju) 止、笑語、精神流露處。”欣賞一幅書(shu) 法作品,大概也是同理吧。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yu) 汝同歸於(yu) 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你來或者不來,先生書(shu) 的《蜀道難》就在這裏。(宋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