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綜述| 2024年度中國書協學術工坊之“中國書法的時代審美”“文與藝的辯證”“經典與創變”
時間:2024年12月17日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作者:admin 瀏覽數:3642

      12月15日,中國書(shu) 協2024年度學術工坊“時代追問:精神·文脈·創變”在北京舉(ju) 辦。此次活動以全國第十三屆書(shu) 法篆刻展覽、第八屆中國書(shu) 法蘭(lan) 亭獎為(wei) 研究樣本,設置“中國書(shu) 法的時代審美”“文與(yu) 藝的辯證”“經典與(yu) 創變”三個(ge) 議題。發問環節邀請中國書(shu) 協專(zhuan) 項課題小組成員,主要針對兩(liang) 次展覽梳理出書(shu) 法人較為(wei) 關(guan) 心的創作方麵的現象與(yu) 問題,並進一步追問。對談環節邀請專(zhuan) 家、學者以及書(shu) 家代表,就“時代精神的體(ti) 現”“藝文兼備的方法”“創變實踐的路徑”等方麵進行答辯,回應發問人的問題。評議環節邀請專(zhuan) 家在對談的基礎上,就年度主題多視角切入,對新時代的書(shu) 法創作進行綜合學術思考。

主題闡釋

      李昕在解讀工坊主題時談到,“精神、文脈、創變”是三位一體(ti) 的有機關(guan) 係,它們(men) 共同陶鑄中國書(shu) 法的深厚底蘊和傳(chuan) 統文化精神。與(yu) 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書(shu) 法更需要體(ti) 現文化的承載與(yu) 底蘊。常為(wei) 業(ye) 界提起的書(shu) 家主體(ti) 精神缺失、學養(yang) 不足、盲目跟從(cong) 等現象和問題,要理性認知,持續發力。要堅持經典意識、時代立場,中國書(shu) 法的時代審美,在於(yu) 梳理曆代經典譜係傳(chuan) 承的變與(yu) 不變,不變的內(nei) 容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是書(shu) 法發展的核心屬性;變的是不同文化社會(hui) 背景下對經典的再闡發及其藝術表現,這些內(nei) 容為(wei) 我們(men) 提供更多認識傳(chuan) 統經典的視角和創變思路的借鑒。書(shu) 家要守正創新,敬畏傳(chuan) 統,尊崇經典,尊重規律,立足構建書(shu) 法的中國學術體(ti) 係、學科體(ti) 係、話語體(ti) 係,考察經典生發流變的土壤,明晰筆墨生成所依托的社會(hui) 環境和文化內(nei) 涵,以自身學養(yang) 與(yu) 識見聚焦經典內(nei) 核,回答好創作的時代命題。

 

議題一

中國書(shu) 法的時代審美

      張冰從(cong) 當代書(shu) 法藝術創作問題切入,認為(wei) 當前對古代書(shu) 法時代審美的認知尚存在較為(wei) 突出的問題,譬如取法過於(yu) 聚焦某一種類型書(shu) 風、片麵強化某種審美形態、僵化考量藝術層麵的嬗變等等,其表現在書(shu) 寫(xie) 實踐中即如:取法視野狹窄、模式化現象嚴(yan) 重、刻意地生硬嫁接等。更進一步,對時代審美的認知需要明確三個(ge) 核心問題:動態發展、多麵向與(yu) 綜合性、與(yu) 人文環境密切關(guan) 聯。時代審美自身是一個(ge) 極其複雜的嬗變係統,其中是一種自內(nei) 而外與(yu) 自外而內(nei) 、自上而下與(yu) 自下而上相結合,充分反映書(shu) 法發展在自律與(yu) 他律之間,不斷調適而形成的多元性、流動性以及綜合性。最後,從(cong) 中國書(shu) 法時代審美的動態變化能夠為(wei) 當代書(shu) 法藝術創作提供哪些直接的幫助,和當代書(shu) 法創作發展的主導趨勢如何兩(liang) 個(ge) 方麵進行發問。

      對談人薛龍春根據上述提出的現象談到,中國書(shu) 法時代審美的動態變化體(ti) 現出了經典傳(chuan) 承的多樣性與(yu) 多麵性,其多樣性是趣味的、形式的、風格的,但這些總是和一定時代的社會(hui) 趣尚、物質環境、範本條件以及書(shu) 寫(xie) 主體(ti) 對此的思考與(yu) 回應緊密相關(guan) ,這些多元的闡釋與(yu) 表現方式可以為(wei) 當代書(shu) 法藝術創作提供很多幫助。如何從(cong) 經典的回望中獲得靈感與(yu) 表現力,沒有人能給出一個(ge) 直接的答案,但文化思考的缺席必定使我們(men) 的所謂創造變得淺陋。當代書(shu) 法發展的主導趨勢不可能是規劃性的,我們(men) 需要做的是引導書(shu) 家在自己感興(xing) 趣的領域內(nei) 不斷追求深度。深度既與(yu) 長時間的技巧深耕有關(guan) (洗練),也與(yu) 前述的文化思考有關(guan) (見識),這很考驗一位書(shu) 家的獨立見解與(yu) 表達能力。

      評議人李剛田將中國書(shu) 法的時代審美置身於(yu) 當代書(shu) 法四十餘(yu) 年發展繁榮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他表示,國展、蘭(lan) 亭展評審之前並沒有對創作具體(ti) 風格導向作出設定,每次最後呈現出的創作風格導向是根據入選作品的風格趨向總結、梳理出來的。國展、蘭(lan) 亭展基本反映出當代書(shu) 法創作的時代共性。時代精神的表現應該是豐(feng) 富的、全方位的、多樣化並充滿活力的。不深入傳(chuan) 統就不懂得什麽(me) 是書(shu) 法,不解脫模式桎梏就進入不了創作,不努力突破前人的既成模式就沒有藝術創作的生命活力,不守住書(shu) 法、篆刻的邊界與(yu) 底線就會(hui) 在探索中使書(shu) 法、篆刻藝術變異甚至消亡。當代“藝文兼備”的創作既與(yu) “書(shu) 齋時代”的文人書(shu) 法有區別,又不是展廳中所謂的純粹“視覺藝術”。既要關(guan) 心“寫(xie) 什麽(me) ”,又要思考“如何寫(xie) ”,藝與(yu) 文並重、形式與(yu) 內(nei) 容並重、弘揚傳(chuan) 統與(yu) 彰顯時代並重,是新時期書(shu) 法“守正創新”的新課題。書(shu) 法走進展覽時代,不是文化的減負與(yu) 形式的張揚,而是在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和藝術表現力的兩(liang) 個(ge) 方麵,時代給我們(men) 提出了更高要求。

 

議題二

文與(yu) 藝的辯證

      董倚橋從(cong) 書(shu) 法藝術的文化屬性談起,介紹了八屆蘭(lan) 亭獎的審讀工作。談到審讀對象主要有四個(ge) 方麵,即文字的正確性、文本的規範性、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藝術的思想性。審讀工作是以文獻資料為(wei) 基本支撐,避免經驗性判斷;以小組審議、專(zhuan) 家審校為(wei) 審讀方式,避免標準不一。審讀是一個(ge) 既要講究嚴(yan) 肅嚴(yan) 謹,又要講究高度專(zhuan) 業(ye) 性和廣泛包容性的一項工作。設置審讀的初衷是提倡書(shu) 法作者重視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ang) ,以文促藝,藝文兼備。關(guan) 於(yu) 創作中提倡使用自作詩文,董倚橋談道,這是提倡藝文兼備的一種途徑。希望大家正確認識審讀工作,以此推動藝文兼備,促進書(shu) 法藝術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審讀不是隻挑錯字,去束縛作者的藝術發揮、遏製書(shu) 法藝術的創作。而是要去證明作者的正確性、合理性。他從(cong) 審讀流程、審讀人員的專(zhuan) 業(ye) 素質,以及創作者的自審和自身文化修養(yang) 的提升等方麵提出問題。

      對談人張勝偉(wei) 從(cong) 進一步加強審讀專(zhuan) 家力量、進一步確立審讀目的和導向、重視審讀的技術創新、培養(yang) 作者自主審讀能力四個(ge) 方麵解答如何完善審讀流程、審讀人員的配備問題。他認為(wei) ,需要挖掘文化素養(yang) 和書(shu) 法創作“雙優(you) ”的審讀專(zhuan) 門人才。關(guan) 於(yu) 創作者自審的相關(guan) 建議,張勝偉(wei) 從(cong) 正確認識、積極麵對,用心治藝、精益求精,涵養(yang) 學識、藝道並進三個(ge) 方麵進行了講解。他表示,審讀能保護書(shu) 法展覽的文化品質,督促作者提升文化素養(yang) ,無論對書(shu) 法文化發展大局,還是對每個(ge) 作者的進步成長,都有積極意義(yi) 。作者對此用心推敲,正是“文心”的體(ti) 現,也說明作者具備精品意識。

葉培貴在評議時從(cong) 文與(yu) 藝的辯證關(guan) 係中深入闡釋了提出這個(ge) 問題的原因,他認為(wei) ,對“文”的理解需要去表麵化,從(cong) 微觀或短時段來看,與(yu) 近百年文化變遷有關(guan) ;從(cong) 宏觀或者長時段來說,則更深刻地關(guan) 乎書(shu) 法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問題。近代巨變導致文化發展問題上出現古今、中西之辨,“文”不僅(jin) 僅(jin) 是文字、文本問題,更是文化問題,是如何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發揚中華民族美學精神的問題。這需要從(cong) 基礎做起,也就是重視一般的文字、文本審讀,可避免浮於(yu) 作品表麵的硬傷(shang) ;更根本的是要鼓勵和引導作者進入生活、深入曆史、紮根人民,由此形成更深層次的本土文化感悟,建構更加貼近曆史文化和時代生活的創作基礎。

 

議題三

經典與(yu) 創變

       楊勇通過分析十三屆國展、八屆蘭(lan) 亭獎入展作品,指出當代書(shu) 法創作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取法經典,並呈現出兩(liang) 個(ge) 特點:一是取法對象相對集中;二是部分作品明顯受時風影響。他發出“隨著‘經典’學習(xi) 的深入,應該產(chan) 生‘創變’,為(wei) 何沒有產(chan) 生這樣的局麵”的疑問,並認為(wei) 需要從(cong) 拓寬取法路徑和由聚焦展廳到深入社會(hui) 人文兩(liang) 方麵切入以解決(jue) 創變乏力的問題:一是近幾十年來,出土的大量簡牘、墓誌,對當代書(shu) 法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資借鑒的範本;二是中國書(shu) 協先後策劃了一係列大型主題展覽,引導當代書(shu) 家在創作的同時,關(guan) 注時代命題,深入社會(hui) 生活,進而倡導書(shu) 壇奮發向上的精氣神。當代書(shu) 法的發展,需要“精神”的高蹈,需要“文脈”的傳(chuan) 承,也需要“創變”意義(yi) 上多元書(shu) 法風格的生成。楊勇分別從(cong) 三位對談人擅長領域出發提出了關(guan) 於(yu) 取法經典與(yu) 實現創變的具體(ti) 問題。

       程誌宏針對如何摒除取法唐楷的刻板、僵化之氣,在創作中解決(jue) 由臨(lin) 摹到創變的問題時,從(cong) 自身的學習(xi) 實踐中總結出:首先,要克服固有觀念,對經典重新認知。尊重經典是尊重經典中所蘊含的規律,而不是某件範本。其次,“古”不應該是具象化的某一家、某一帖,而是在這一體(ti) 係中去粗取精,對所學進行辨識和完善。轉換到創作實踐中,就是在日常書(shu) 寫(xie) 時將學到的用筆、結字、章法、氣息能夠不假思索地自如運用。

       陳偉(wei) 針對如何在創作中融合章草、今草的方法進行分享。首先,在日常學習(xi) 中,以二王小行書(shu) 和今草為(wei) 主,有了一定的行草書(shu) 基礎後,再結合章草學習(xi) 更有優(you) 勢。其次,需要收集章草的文獻資料,尤其是史論方麵的內(nei) 容,並將曆代章草進行分類對比。同時留心於(yu) 收集新出土或新發現的章草資料,如簡牘、帛書(shu) 、殘紙、唐人寫(xie) 經章草墨跡等。這些章草墨跡,筆意清晰,直逼晉人二王筆法,用唐人筆法去臨(lin) 晉人刻帖章草,更便於(yu) 筆法轉換。書(shu) 法的學習(xi) 與(yu) 創新,是建立在“學古”基礎上的,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創新。

       蔣奎介紹了自己學董其昌如何“拓而為(wei) 大”的經驗。學習(xi) 時重點以董其昌的書(shu) 法代表作為(wei) 主,臨(lin) 寫(xie) 了董其昌的大字作品,但是僅(jin) 僅(jin) 學習(xi) 董其昌作品會(hui) 出現“氣弱”的問題,所以還需要以係統的觀念去理解和學習(xi) ,開闊思路和視野。關(guan) 於(yu) 小字到大字的技法轉化問題,二者之間重要的區別是用小字的筆法寫(xie) 大字,還是真的用寫(xie) 大字的方法。他從(cong) 用筆、結構、墨色、節奏等方麵介紹了具體(ti) 的方法。

       評議環節,白謙慎從(cong) 經典和創變的關(guan) 係進行了深入的闡釋。他認為(wei) ,經典和創變之間的關(guan) 係是一個(ge) 可以永遠討論下去的問題。經典本身是流動的,不會(hui) 一成不變。它的流動來自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後世的傑作不斷加入已經建立的經典,二是不同時代對既有的經典會(hui) 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書(shu) 法的傳(chuan) 統如此強大,成功的創變,不可能和經典無關(guan) ,而且成功的創變最終會(hui) 成為(wei) 傳(chuan) 統的一部分。對於(yu) 與(yu) 核心經典拉開距離的、可能產(chan) 生爭(zheng) 議的作品,需要以曆史的眼光和包容的態度來看待相關(guan) 問題。他列舉(ju) 了楊維楨、黃道周、王鐸、吳昌碩、康有為(wei) 、齊白石、袁克文等書(shu) 家的創變現象,雖然與(yu) 經典範本拉開了距離,但依然被曆史承認。麵對眾(zhong) 聲喧嘩的書(shu) 法生態,書(shu) 家要見仁見智、理性看待。嚴(yan) 肅的思考總比不思考好,真誠的爭(zheng) 論也比不爭(zheng) 論更健康,以此鼓勵當代書(shu) 家進行創變。期待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產(chan) 生具有代表性的創變,能被後世接受,成為(wei) 經典。

       評議人叢(cong) 文俊認為(wei) ,本次工坊主題中的“精神”主要指經典文化精神和時代精神;“文脈”主要指文字、書(shu) 體(ti) 、文辭內(nei) 容;而“創變”的內(nei) 容則反映在作品上,其前提條件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在對傳(chuan) 統書(shu) 法審美和理論認知與(yu) 銜接的分析時,叢(cong) 文俊從(cong) 三個(ge) 方麵深層次地評議了經典與(yu) 創變之間的關(guan) 係。在“藝文兼備和以文發書(shu) ”方麵,他認為(wei) ,倡導藝文兼備已頗見成效,接下來還要看古人的作法。好的作品在於(yu) 達性抒情,展示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需要有一個(ge) 想象的空間,格物興(xing) 懷,其大美的本質盡在於(yu) 此。而針對“臨(lin) 帖不似與(yu) 借鑒無方”的問題時,他從(cong) 目前臨(lin) 帖的問題中生發出古代筆法、筆勢、筆意三者的關(guan) 係,並進一步闡釋當代創作中三者不可偏廢的原因。關(guan) 於(yu) “心無所主,故多從(cong) 俗”的現象,他提出作為(wei) 當代人,不應該時刻被古人束縛,要心有所主、心有所動,用心去感悟力的美感價(jia) 值,骨力在心裏打動自己,才能假筆轉心,寫(xie) 出生動的力量之美與(yu) 變化。雖世殊事異,而人心恒常,循此途臨(lin) 帖、出帖,個(ge) 性自然有成。

學術小結

       葉培貴作學術小結表示,本次學術工坊有三大特點:話題十分嚴(yan) 肅、真誠,敢於(yu) 直麵問題;交流具有包容性,答案不是唯一;問題深入而辯證,微觀與(yu) 宏觀角度思考兼具。同時,活動中也聚焦到了關(guan) 鍵問題:普遍聚焦書(shu) 法取法範圍狹窄、風格單一,並提出針對性建議;向社會(hui) 具體(ti) 解答了審讀工作的相關(guan) 問題;從(cong) 微觀的書(shu) 法風格創作上探尋“創變”的途徑。整個(ge) 活動關(guan) 注了“時代追問”主題中的三個(ge) 具體(ti) 問題,由內(nei) 而外地觀照書(shu) 法的大時代。學術工坊中反思的問題不是為(wei) 了簡單地批判,而是為(wei) 了書(shu) 法事業(ye) 的健康發展。近年來,中國書(shu) 協努力發揮組織優(you) 勢和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書(shu) 法事業(ye) 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成果。如果我們(men) 能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設定有序目標,就會(hui) 形成特有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我們(men) 的組織優(you) 勢也會(hui) 得到強有力的支撐。在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運用我們(men) 的智慧,共同構建起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基礎、充滿時代活力和氣象的書(shu) 法生態,使書(shu) 法成為(wei) 我們(men) 新時代文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來源: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