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弦歌不輟 文脈悠長 ——南京大學“以文化人、以教興文”紀實
時間:2025年01月02日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 作者:admin 瀏覽數:3803

“大美文化,自信以持”。近年來,南京大學牢記“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上爭(zheng) 做表率”的殷殷囑托,堅持“以文化人、以教興(xing) 文”,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勃興(xing) 新風尚,守正創新、多維打造沉浸式文化育人空間,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滋養(yang) 心靈、提升審美,主動探索和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之大美和精髓,文化育人工作一派春意蓬勃。

以“文”啟智 固本培元

自從(cong) 本學期開設了“大美漢字”通識課,南京大學2024級本科生袁彬暠幾乎每天都會(hui) 練書(shu) 法。“這門課讓我對傳(chuan) 統文化之美有了更多元的體(ti) 驗!”袁彬暠說。

這門由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孫曉雲(yun) ,人文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賴永海等文化名家領銜開講的通識課,引領莘莘學子醉心漢字之美。

持續優(you) 化人文通識課,深入實施“悅讀經典”計劃,用中華優(you) 秀經典文本潤澤學生心靈,培養(yang) 古今中外、文理兼通之才是南京大學近年來以“文”啟智的方向。與(yu) 此同時,舉(ju) 全校之力整合一流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設立“南京大學美育工程”建設項目,構建“二六三”美育育人體(ti) 係,則是以“美”化人的生動實踐。

不僅(jin) 如此,南大還充分發揮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源優(you) 勢,在全國高校首開人工智能通識核心課程體(ti) 係,積極推動“AI+文化”“AI+美育”,以AI科技賦能“人文、藝術和社會(hui) 科學研究”,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師生的科技創新活力和文化創造力。

2024年,南京大學啟動了文科人工智能交叉研究計劃首批專(zhuan) 項課題,擬用生成式AI修複南京大學博物館藏漢校官碑、唐懷仁集王羲之書(shu) 聖教序碑、唐明征君碑等多種名碑大幅整張拓片,並嚐試結合其他版本,進行版本的AI跟蹤、鑒定。

以“文”潤心 激發熱愛

2024年11月以來,南京大學圖書(shu) 館古籍特藏部文獻修複中心每周四下午都會(hui) 迎來15名“小學徒”,他們(men) 的工作是對《紅樓夢》程甲本進行修複與(yu) 裝幀,沉浸式體(ti) 驗“古籍修複師”的日常。

這門名為(wei) “何以補蒼天”的課程報名情況火爆異常,往往一上線就被“秒光”。幸運“搶”到課程的文學院古典文獻學博士研究生李卉表示,遨遊在古籍特藏部近40萬(wan) 冊(ce) 的書(shu) 海裏,“腦海中會(hui) 想象這本書(shu) 是多少年前某位古人翻閱過的,鑒古觀今,這樣的感覺很奇妙。”

指導老師陳婧已在文獻修複中心工作10年,她感言,這些年在帶“學徒”的過程中收獲頗豐(feng) 。“不少新方法新技藝是在和學生的討論中產(chan) 生的。選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zhuan) 業(ye) ,在一起通過跨學科的交流與(yu) 合作常常孕育出新的發現,比如高分子專(zhuan) 業(ye) 的同學利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幫助優(you) 化糨糊的配方,使其更適合用於(yu) 文獻修複。”

隨著“國潮”的複興(xing) 和科技的進步,“我在南大修文物”成了學生爭(zheng) 相體(ti) 驗打卡的新風尚。為(wei) 此,南大不僅(jin) 成立了“古籍保護與(yu) 活化實驗室”,持續加強珍貴古籍文獻保護,還推出了“傳(chuan) 統印刷裝幀體(ti) 驗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等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手工造紙、法帖傳(chuan) 拓、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古法製書(shu) 技巧,為(wei) 傳(chuan) 承發揚中華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斷創新平台。

這幾天,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考古成果展”正在南京大學博物館展出。在南大,“跟著教授看展覽”已成了博物館的閃亮新名片,伴隨著每一次展覽的精心呈現,師生們(men) 不僅(jin) 能近距離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考古發現,還傾(qing) 聽教授們(men) 的悉心講解,進一步激發了對曆史文化的熱愛和探索。

以“文”弘業(ye)  厚植自信

前不久,作家白先勇攜青春版《牡丹亭》時隔20年重返南大,連續帶來3天的美學盛宴,在南大乃至整個(ge) 南京城再次掀起昆曲熱。“南大昆曲傳(chuan) 承發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也再度彰顯了學校賡續百年的戲曲研究和教育傳(chuan) 統。除昆曲外,京劇《梅蘭(lan) 芳·蓄須記》、淮劇《楊根思》等經典劇目陸續進校演出,吸引了線上線下近6萬(wan) 人觀看,傳(chuan) 統戲曲的感染力在青年學子中持續“破圈”。

“聽了白先生關(guan) 於(yu) 青春版《牡丹亭》‘西遊記’的講座,非常感佩,文化自信在跨越國界的藝術表達中顯得尤為(wei) 鮮明。”南京大學民樂(le) 團首席李亦辰說。2024年4月,他作為(wei) 南大民族樂(le) 團成員之一,赴聯合國內(nei) 羅畢辦事處參加“國際中文日”活動,並在肯尼亞(ya) 、埃及參加“中非互鑒,美美與(yu) 共”主題巡演活動。

近年來,南大青年在對外交流中積極“走出去”擔任“文化使者”,推進“國際青年領袖對話”項目、為(wei) 聯合國紐約總部等開展中文培訓,展示了新時代中國青年自信的形象。

“讓傳(chuan) 統煥發新顏,讓國粹閃亮世界。”南京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陳雲(yun) 鬆表示,“南京大學弦歌不輟、文脈悠長。新征程上,高校必須著力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在鑄魂育人中激發活力,在創新互鑒中凝聚合力,切實發揮文化傳(chuan) 播‘主力軍(jun) ’‘主陣地’‘主平台’的作用,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佘靜 劉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