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順達/文
宗新先生是我多年的領導,更是我尊敬的師長,亦是人們(men) 口中鼎鼎有名的“倪師爺”。他有幾次離開新都到省市部門工作的機會(hui) ,都是“故土難離”,未能成行。然植根農(nong) 村基層,勤思敏行,常有突穎之為(wei) ,樹風行之先,為(wei) 人稱道。
在宗新先生的身上,既有溫雅淡定的文人特質,又有仗劍而行的俠(xia) 士風骨,眼裏容不得微塵。我跟他工作多年,多次見過他為(wei) 普通群眾(zhong) 的窮窘而相助,遇社會(hui) 醜(chou) 惡而“路見不平一聲吼”,沒有一些領導裝出來的一副威嚴(yan) 的“政治麵孔”,率真質樸,剛直不阿。才德生威,不輸於(yu) 人。他神往於(yu) 王羲之、顏真卿、楊升庵、鄭板橋等中國曆代書(shu) 畫大家。這些先賢同時馳騁於(yu) 社會(hui) 管理和文藝創作,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社會(hui) 擔當,引為(wei) 人生榜樣。
翻開他的履曆,品讀他的著述,欣賞他的書(shu) 法,我們(men) 對他的為(wei) 政從(cong) 藝會(hui) 有更深的認知。
一
在宗新先生曆縣(區)委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期間,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中期,也是考驗農(nong) 村基層幹部智慧和膽識的重要時期。當時新都是四川省體(ti) 改試點縣之一,其體(ti) 製創新和經濟發展走在了四川省的前列,許多典型經驗在省市乃至全國推廣。199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將他多年的研究成果結集出版了《農(nong) 村改革發展二十年回眸》一書(shu) ,並獲得“1998年度四川省優(you) 秀圖書(shu) 獎”。專(zhuan) 著中體(ti) 現的一些思想、觀念和思路,現在看來更顯作者其時代的敏銳性和前瞻性。1989年5月,他以新都的改革實踐為(wei) 基本依據,從(cong) 宏觀和微觀兩(liang) 個(ge) 不同層麵,係統地總結了我國農(nong) 村十年改革與(yu) 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未來農(nong) 村改革與(yu) 發展的戰略設想。其論文《深化農(nong) 村改革的戰略思考》,參加了由中共中央農(nong) 村政策研究室、農(nong) 業(ye) 部、國家體(ti) 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9個(ge) 單位聯合主辦的“紀念農(nong) 村改革10周年理論研討會(hui) ”征文活動,被評為(wei) 全國139篇優(you) 秀論文之一(其中四川僅(jin) 入選4篇)。該論文被列為(wei) 宏觀研究、近期及中長期農(nong) 村改革與(yu) 發展重要改革論文之一。在文中,他提出的“優(you) 化配置資源,推進農(nong) 村分工專(zhuan) 業(ye) 化;發展服務業(ye) ,推進農(nong) 村服務社會(hui) 化;搞活經營主體(ti) ,推進農(nong) 村經營企業(ye) 化”三條建議,不僅(jin) 沿用至今,與(yu) 中央提出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的精神相一致。再如:當前成都正在深入推進的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工作,早在1991年8月,他就與(yu) 政策研究室的同事一起研究,並撰寫(xie) 了《關(guan) 於(yu) 開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改革試點的建議》,提出了“以城鄉(xiang) 為(wei) 整體(ti) ,深化配套改革,合理調整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城鄉(xiang) 生產(chan) 要素配置,統籌規劃城鄉(xiang) 建設,推動城鄉(xiang) 各項社會(hui) 事業(ye) 的全麵發展,加快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步伐,逐步實現農(nong) 村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鄉(xiang) 村城市化”的改革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並於(yu) 9月在新都召開了深化改革現場辦公會(hui) ,同意其改革方案的實施。新都在全省率先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改革方麵起到了重要的探路作用。
二
1993年,他擔任宣傳(chuan) 部長,上任之時即創辦了《新都報》。現在這張報紙已改刊為(wei) 《新都資訊》,成為(wei) 全區宣傳(chuan) 思想戰線的重要輿論陣地。其時,他仍兼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市委特約研究員。其間,他對成都的文化強市工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2002年,他撰寫(xie) 的《論文化強市發展戰略》一文,發表在中國經濟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經濟體(ti) 製改革》上,引起市領導和有關(guan) 部門的高度重視。時任成都市副市長的郝康理對本文作了親(qin) 筆批示:“請文化局研究本文,文中很多觀點和建議,值得我們(men) 思考和借鑒。我們(men) 應當從(cong) 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兩(liang) 個(ge) 方麵入手研究”,同時還與(yu) 宗新先生就文化強市發展戰略的有關(guan) 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根據郝市長的指示,成都市文化局將此文印發至各處(室),組織機關(guan) 幹部進行了認真的學習(xi) 討論,對促進全市文化產(chan) 業(ye) 管理體(ti) 製改革、文化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全麵啟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4年,市財政局為(wei) 落實市委市政府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指示精神,在研究製定文化強市的經濟政策、增加文化投入問題時,特索取該論文參考,文中不少觀點和建議被市委市政府決(jue) 策時采用。
他擔任常委、宣傳(chuan) 部長十年,是新都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文藝活動空前活躍,大量的文藝作品、演出在各級獲獎,許多書(shu) 籍出版。2000年2月,新都榮獲了國家文化部授予的“全國文化先進縣”稱號。期間,他編著出版了《中國鄉(xiang) 鎮企業(ye) :現實與(yu) 前景》(合著)、《中國國情叢(cong) 書(shu) ――百縣(市)經濟社會(hui) 調查(新都卷)》(合編)、《邁向新世紀――四川新都書(shu) 畫文化掠影》、《農(nong) 耕文化與(yu) 思想解放》、《精神文明實錄》、《新都調研文集》等。他先後榮獲了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入選作品獎2項;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科研成果獎4項。宗新先生還曆時三年,對眾(zhong) 多的古籍善本、曆史遺存和人文資源進行分析、收集和整理,主持編著了《新都曆史文化叢(cong) 書(shu) 》(12卷14冊(ce) )。2002年,此套叢(cong) 書(shu) 榮獲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第六次哲學社會(hui) 科學優(you) 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宗新先生在工作之餘(yu) ,特別是2003年擔任區政協常務副主席後,致力於(yu) 四川明代唯一的狀元、文學家、思想家、書(shu) 法家、新都人楊升庵的學術研究。近十年時間,他曆盡艱辛,追蹤楊升庵從(cong) 新都走出去的足跡,與(yu) 楊升庵研究專(zhuan) 家、地方賢達交流切磋,常為(wei) 覓得楊升庵文獻資料而樂(le) 在其中。他先後三次赴楊升庵謫戍地雲(yun) 南省的二十多個(ge) 市(縣),遍尋其遺跡,查閱了當地民國以前的近百種地方誌;五次上北京,到故宮博物院、北大圖書(shu) 館、國家圖書(shu) 館、琉璃廠古籍書(shu) 店,以及赴上海、山東(dong) 、安徽、雲(yun) 南、天津等地博物館或圖書(shu) 館收集楊升庵有關(guan) 史料;七次到川內(nei) 的敘永、瀘州、遂寧、江油、西昌、會(hui) 理、富順、夾江、青神、大邑諸地查尋楊升庵史蹤。現在他已將散失在館藏、民間的有關(guan) 楊升庵史料歸納整理,去偽(wei) 存真,先後編譯了《楊升庵書(shu) 論》,編纂了《楊升庵年表》、《楊升庵年譜》、《楊升庵著述館藏錄》、《楊升庵書(shu) 跡目略初稿》、《楊升庵書(shu) 跡考》、《楊升庵書(shu) 法作品考釋》等。其中:被列為(wei) 成都市文化項目、長達100萬(wan) 字的《楊升庵年譜》,收錄了楊升庵先世、行蹤、交遊、主要著述和書(shu) 法創作等係年史料,對其撲朔迷離的為(wei) 官、裏居、謫戍生活,細加梳理,為(wei) 後人提供了一部可以考見其一生行跡之傳(chuan) 記著作。明清以來,楊升庵在書(shu) 法藝術上的成就鮮有專(zhuan) 門的整理和研究。《楊升庵書(shu) 論》一書(shu) ,輯入編譯了《墨池瑣錄》四卷、《升庵書(shu) 品》一卷、《法帖神品目》一卷,完整地反映了楊升庵的書(shu) 論成果,為(wei) 國內(nei) 迄今研究楊升庵有關(guan) 書(shu) 論的全輯本。《楊升庵書(shu) 跡考》一文,根據楊升庵存世墨跡、文獻著錄等資料加以梳理與(yu) 考證,填補了楊升庵書(shu) 學資料之闕佚。
三
與(yu) 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何應輝先生的相交相知,進而拜師學書(shu) ,臨(lin) 池不輟,又給宗新先生帶來了一個(ge) 更為(wei) 廣闊的舞台和藝術發展空間。應輝先生作為(wei) 中國當代著名書(shu) 家和四川書(shu) 界領導,始終在思考四川書(shu) 法在當前特定的曆史與(yu) 地域條件下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ge) 關(guan) 乎蜀文化趨向的曆史性選題,宗新先生挾組織工作曆練和政策研究視野的雙重優(you) 勢,很快成為(wei) 應輝先生的得力助手和工作推動者之一。
記得2002年的一個(ge) 晚上,我到先生家。當時宗新先生還是宣傳(chuan) 部長,我也在宣傳(chuan) 部工作。我們(men) 就著宗新夫人周姐做的幾碟小菜淺酌。談論間,宗新先生提出為(wei) 四川省書(shu) 法家辦一張報紙。我們(men) 就報紙的名稱反複推敲,最後敲定為(wei) 《書(shu) 法家》,意為(wei) 辦成一張沒有地域限製,以學術為(wei) 主的專(zhuan) 業(ye) 刊物。我們(men) 都很興(xing) 奮,先生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拿起電話就給應輝先生報告了這件事。應輝先生非常支持,而當時四川書(shu) 界也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wei) 開辦難度大,是一張短命刊物。事實是由先生擔任執行主編的《書(shu) 法家》至今已開辦了10年,出版了36期,共270餘(yu) 萬(wan) 字。由於(yu) 堅持學術追求和包容開放,在省內(nei) 外書(shu) 法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和好評,成為(wei) 四川書(shu) 法宣傳(chuan) 、書(shu) 學理論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平台,對促進全省書(shu) 法創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次家庭小聚,竟成就了四川書(shu) 法發展進程中的一件美事。以先生的心智和行事風格,是偶然,但更是必然。
一個(ge) 人的思想往往決(jue) 定了事業(ye) 的高度。清嘉慶《四川通誌》雲(yun) :“蜀自文翁倡其教,相如為(wei) 之師,受以七經,而岷絡之地風教大行,人才蔚起”。麵對當今的一些“書(shu) 法亂(luan) 象”,書(shu) 法培訓的“魚龍混雜”,使不少滿腔熱血的書(shu) 法學子誤入歧路。應輝先生深為(wei) 憂慮,一直有一個(ge) 如書(shu) 院辦學般的“書(shu) 法弘道”的構想,舉(ju) 辦一所麵向全省、全國的書(shu) 法家和書(shu) 法愛好者,立足中國書(shu) 法未來發展方向的非贏利的專(zhuan) 業(ye) 化、規範化、經常化的教育培訓機構,結束四川省書(shu) 協創作培訓工作在各地“打遊擊”的窘況。在宗新先生等人的積極推動和應輝先生學生、新都寶光寺方丈意寂大和尚的鼎力支持下,2009年6月,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書(shu) 法培訓中心在寶光寺成立,宗新先生被聘任為(wei) 中心主任。他既是中心組織者、工作人員,又是輔導老師,攻艱克難,積極運作,可謂殫精竭慮。書(shu) 法中心至今已舉(ju) 辦臨(lin) 帖班、骨幹作者創作培訓班11期,培訓省內(nei) 外學員1000多人。省書(shu) 協的何應輝、張景嶽、蒲宏湘、戴躍、劉新德、郭強、洪厚甜諸先生親(qin) 臨(lin) 教學,授業(ye) 解惑。同時,還先後邀請了中國書(shu) 壇聶成文、劉恒、邱振中等當代書(shu) 法名家和國展獲獎者嵇小軍(jun) 、陳海良、吳行到新都講學。這種開放式、非贏利性的教學模式頗具古風,立足當代,深入傳(chuan) 統,致力於(yu) 傳(chuan) 播中國書(shu) 法創作及書(shu) 學研究的前沿思想和理念。
學書(shu) 皆有法理,理入則道通。四川書(shu) 法創作隊伍規模較大,有一定的實力,但書(shu) 法理論研究人才相對匱乏,書(shu) 法理論研究亦較滯後,已經製約了四川書(shu) 法事業(ye) 的發展。宗新先生被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聘任為(wei) 省書(shu) 協理論委員會(hui) 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至今,推崇理論研究的學術多元化,打破門派之別,務求包容爭(zheng) 鳴,特別是廣泛聯係和團結大專(zhuan) 院校熱愛書(shu) 法理論研究的年輕教師和學生,壯大隊伍,提攜後學,漸成梯次,進一步提振了蜀派書(shu) 學研究。他已先後籌資主編了兩(liang) 屆《四川省書(shu) 法理論研討會(hui) 論文集》,在《書(shu) 法家》報紙上不斷推出優(you) 秀論文,使川內(nei) 書(shu) 法理論研究者 “養(yang) 在深閨”的研究成果“得以示人”。2003年,宗新先生與(yu) 省書(shu) 協理論委員會(hui) 副主任楊代欣在研究書(shu) 協理論工作時,作出了編輯出版《四川曆代書(shu) 法名家研究叢(cong) 書(shu) 》的計劃,並得到應輝先生的肯定和支持。考慮到研究工作的難度,應輝先生將出版計劃調整為(wei) 《20世紀四川書(shu) 法名家研究叢(cong) 書(shu) 》,共出版《郭沫若》、《劉孟伉》、《謝無量》、《趙熙》、《徐無聞》、《蒲伯英》等13卷,並把此項工作列入了省書(shu) 協的重點工作。在實施這一編輯出版計劃中,應輝先生親(qin) 自擔任了《叢(cong) 書(shu) 》編輯出版委員會(hui) 主任、主編。宗新先生作為(wei) 《叢(cong) 書(shu) 》編輯出版委員會(hui) 副主任,承擔了前期大量組織聯絡工作。現在,這套叢(cong) 書(shu) 已被列入四川省委宣傳(chuan) 部、四川省文聯的精品圖書(shu) 出版計劃,《劉孟伉》卷、《徐無聞》卷已公開出版發行。此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發行,對研究四川20世紀書(shu) 法的曆史成果及對當代四川書(shu) 法創作的影響,探索四川書(shu) 法創作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創造新的輝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曆史意義(yi) 。近年來,由宗新先生負責的省書(shu) 協對外宣傳(chuan) 工作也經常受到應輝先生的稱讚。
四
宗新先生是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會(hui) 員、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理事。其書(shu) 法初學二王,得力米芾、王鐸,近攻孫過庭《書(shu) 譜》,於(yu) 碑帖涉獵廣博,而尤以行草見長,筆墨遒潤,意韻飛動,顧盼有致。他長期作為(wei) 政策研究者而著力於(yu) 書(shu) 法,更能博涉約守,注重形質與(yu) 情性、文與(yu) 質的統一。
如東(dong) 坡雲(yun)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shu) 萬(wan) 卷始通神” 。多年來,他廣泛收集曆代碑帖書(shu) 籍,潛心研習(xi) ,心手相師。到他的書(shu) 房、辦公室,如入墨池書(shu) 海,畫案、地上臨(lin) 稿堆積如山,幾乎無處下腳,文氣沛然,足見用功之勤、用心之深。
於(yu) 應輝先生門下,更是近水樓台,時常耳濡目染,擷精納華,手眼自高。正如唐代歐陽修所說:“學書(shu) 不必憊精疲神於(yu) 筆硯,多閱古人遺跡,求其用意,所得宜多”。多年來,他隨應輝先生先後赴河南、山西、山東(dong) 、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等地考察了秦漢刻石、秦漢簡牘、摩崖刻經、館藏墨跡等古代書(shu) 法,一路聆聽應輝先生的品評指教,溯古追宗,目之所及,如醍醐灌頂,尤有拈花頓悟之妙,對古今書(shu) 法藝術的理解更為(wei) 深入。
“書(shu) 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誌。”劉熙載所言,直擊書(shu) 法的人文精神本質,是我們(men) 欣賞宗新先生書(shu) 法的導引。宗新先生以自身的人文秉賦、學識才情,再加上他常說的“書(shu) 法是我不帶功利的人生追求”,使他的書(shu) 法能深入傳(chuan) 統而不隨波逐流,從(cong) 而心無掛礙,筆無滯絆,輕鬆自由,漸入佳境。宋代的王安石論書(shu) 法有精辟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一個(ge) 成熟書(shu) 家的審美取向就在於(yu) 追求書(shu) 法的“與(yu) 天地精神相通”的天質自然。
觀宗新先生的書(shu) 法,出入於(yu) 米、 王,早期還稍感輕滑。近年來,由於(yu) 聽從(cong) 應輝先生言,輔以隸篆,漸改前弊,筆力沉雄,收放自如。由於(yu) 用功於(yu) 孫過庭的《書(shu) 譜》,取其雋拔剛斷的筆法,開合有度的空間處理,縱橫灑脫的精妙筆勢,方寸吐納的自由氣象,故他的行草作品氣暢而勢遠,縱筆使性而能兼備理法,縱而能斂又具含蓄雋永,聚合成一種視覺運動感和衝(chong) 擊力,內(nei) 心激情與(yu) 藝術理智達到了一種適度平衡。近年來,宗新先生的書(shu) 法作品數十次參加了《“三晉杯”全國首屆公務員書(shu) 法大展》、《首屆中國西部書(shu) 法篆刻展》、《第六屆中國書(shu) 壇新人作品展》、《第十回中韓書(shu) 法交流展》、《四川省名家書(shu) 畫作品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四川省中國書(shu) 畫作品大展》、《西南四省市優(you) 秀中青年書(shu) 法篆刻提名展》、《四川更加美麗(li) ――四川省美術書(shu) 法名家優(you) 秀作品展》、《中韓書(shu) 法交流展》等國內(nei) 外書(shu) 展。作品被許多機構和個(ge) 人收藏。
深入傳(chuan) 統,古不乖時;推陳出新,今不同弊。在當代書(shu) 法藝術訴求多元化、文化滲透交融的大背景下,四川書(shu) 法理論的未來指向,書(shu) 學研究與(yu) 書(shu) 法創作的互動生發是宗新先生研究思考的文化工程。幸哉,四川書(shu) 法事業(ye) 因有一批如先生般的人物必將走向進一步的繁榮。(作者為(wei) 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理論委員會(hui) 副秘書(shu)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