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德藝雙馨的書畫家――李力生
時間:2015年03月29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10580
 

 

       不少書(shu) 畫界的老前輩得知我正采寫(xie) 一本關(guan) 於(yu) 書(shu) 畫家的書(shu) ,囑我一定要采訪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第二屆理事,軍(jun) 旅書(shu) 畫家李力生大校。的確,作為(wei) 一名軍(jun) 人,一個(ge) 書(shu) 畫藝術的朝聖者,對他交口稱讚的口碑我早有耳聞,何況他那灑脫多姿的書(shu) 法藝術的魅力已使我傾(qing) 倒。因此,我就在香港回歸前夕,選個(ge) 吉日如約來到這位《解放軍(jun) 畫報》社高級編輯的家中。

 

       李力生原名李麗笙,字仲篪,字是他祖父給起的。在“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前一年出生。用他的話說:“生不逢時”,從小就飽嚐日本帝國主義的非人統治和挨餓受凍的生活煎熬。他的童年是伴隨討粥、拾煤核、沿街叫賣、當童工度過的,人間的辛酸已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深深烙印。他的曾祖父曾在清朝為官,可以說是個書香世家,隻是因為他祖父貪圖享樂,到父一輩時家已敗落,地無一壟,房無一間。李力生幽默地說:“倒也好,到解放時我們家落了個好成份一一城市貧民”。也可能是這個緣故,後來將“麗笙”改名叫“力生”,其含義是自力更生。他祖父在清未曾經是一名繕寫員、能寫一手精美漂亮的小楷。當時對力生並無誘惑力。他一跨人初中就發狂似的愛上了模型飛機製造,夢想當一名飛機設計家,中學時代一直是國家航空體育俱樂部的成員。美術教師發現他有繪畫天賦,動員他日後報考美術學院,都因他對航空學科太鍾愛了,專一地投入模型飛機製作、理論學習和跳傘訓練,沒有理會美術老師的一片心意。在北京四中學習期間,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優秀教師的教誨,給他打下堅實的學業基礎。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yun) ,人有旦夕禍福”。沒想到在即將報考北京航空學院、期待進一步實現多年夙願的關(guan) 鍵時刻,一張體(ti) 檢報告給他帶來噩訊:“因患浸潤型肺結核,立即休學!”晴天霹靂把他震懵了,當飛機設計師的願望落空了,他感到惶惑、惆悵與(yu) 苦悶,處在極度痛苦之中。當他回憶這段經曆時,苦笑地說:“那時真有跳進什刹海一死了之的心”!

       生命是富有彈性的,他沒有倒下,泯滅的火種重新複燃起來。回味著初中美術老師讓他報考美院的勸導……。他當機立斷,決(jue) 心改行學美術。從(cong) 1956年至1959年,三年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北京圖書(shu) 館度過的。每日讀書(shu) 、臨(lin) 摹、創作,紮紮實實地自學三個(ge) 春秋,博覽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觸及到美學和美術史各個(ge) 方麵。在這期間也創作了200多幅剪紙並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群眾(zhong) 詩畫》等報刊上發表。在美術方麵的才能開始嶄露,堅定了他的信心。到1959年夏,他/頃利地考上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繪畫係。當我問他當時是怎樣完成情緒與(yu) 學科兩(liang) 大轉變時,他說:“過去艱辛的生活給了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jue) 心,也培養(yang) 我做事時的堅韌不拔的意誌,凡是決(jue) 心要做的事就一定去做,並且千方百計、排除萬(wan) 難把它做好”。是啊,這就是他成功的密訣。

       1964年,以全優(you) 的成績完成各科學業(ye) ,從(cong)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ye) ,光榮地被選送到解放軍(jun) 畫報社供職。

       在這裏,我們(men) 隻談李力生在書(shu) 法藝術方麵取得的成就。他的書(shu) 藝世人矚目,是得到專(zhuan) 家學者的認同和群眾(zhong) 的喜愛。著名書(shu) 法家紀懷昌在《清勁灑脫、翰逸神飛》一文中概括李力生的書(shu) 法特點時,指出“用筆跌宕多姿,結體(ti) 瀟逸灑脫,章法新穎活潑,於(yu) 嚴(yan) 謹含蓄中富變化,挺拔剛健中顯氣勢”。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理論研究部主任張榮慶在《大氣空靈意味長》一文中評價(jia) 力生書(shu) 法說: “其書(shu) 也以氣度宏大,汪洋恣肆的行草書(shu) 最為(wei) 見長。喜用長鋒羊毫,運筆之際,濃淡兼施,墨沉淋漓,器宇軒昂,生氣盎然。其點畫用筆多施中鋒,骨力遒勁,幹淨利索,正所謂百煉鋼成繞指柔也”。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劉炳森在《李力生書(shu) 法作品集》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力生書(shu) 法成就。指出:“幾十年積累起豐(feng) 富的工藝美術修養(yang) ,為(wei) 力生同誌的書(shu) 法藝術提供了極為(wei) 有力的佐助,如運筆的輕、重、緩、急和用墨濃、淡、幹、濕,以其嫻熟的筆墨技巧,使得通篇黑白布局得以高妙處理,騰挪跌宕錯落有致,細筆輕如蟬翼,榜書(shu) 重若崩雲(yun) 。非下苦功,難得如斯卷舒意趣。有力生此冊(ce) 置諸幾案者,將獲書(shu) 法藝術的薰陶與(yu) 享受”。

 

         他學書起步較晚,大約36歲時才開始。一個步人中年的人,從頭學一門藝術談何容易,他明白,書法是藝術領域中最深奧、最易學又最難掌握的一門藝術,它體現了民族精神,華夏傳統,高度純煉非具象的藝術,書法又是一個人諸學科高深造詣的集中體現。要學好書法藝術必須夜以繼日地超出尋常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去鑽研,才能有所獲。在學習的日子裏,雖然沒有古人“頭懸梁、錐刺骨”之舉,他也暗暗定下每日臨帖必過子夜,有時三更過後,罷筆合衣而睡,醒來衣被皆墨也是常有的事。他累年孜孜不倦,臨池不輟,經常在“政治學習,請勿打擾”的招牌遮掩下,偷偷地精神專注地臨摹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等唐代名家的楷書,後來又長期沉酣於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諸家的行書和《張猛龍碑》、《張黑女碑》、《刁遵墓誌》、《鄭文公》等北魏名碑。同事們看到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學習書法都給予鼓勵與稱讚。當然也有人冷言說“夢想當書法家啦”。一次,他伏案專心臨摹時,“寫得不錯嗎”洪亮而突然傳來的讚許弄得他“心花怒放”,毫不思索地脫口便問“好在哪裏”?那人脫口而出“挺黑的”!這奚落使他好一陣子喘不過氣來,他沒生氣也沒爭辯,隻是暗下決心――當一名名符其實的書法家。自此之後,好一段時間用淡墨練字,意外地創作出一種淡墨書法,很有趣味。墨廢百升終見效,十年寒苦不負人。《李力生書法作品集》、《李力生行書滕王閣序》、《李力生墨跡選》、《李力生書法藝術集》等相繼問世;與同行合著的《中國書法藝術》、《中國書法今鑒》、《標誌圖案》等書陸續出版;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圖片選集》美術設計、該書獲全國首屆美術圖書展覽“金獎”,擔任《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大型畫冊美術總體設計獲中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金鑰匙”獎;“李力生書法作品展覽”、“京華六人書法聯展”、“霜月書畫聯展”,在北京、深圳等地舉辦。應邀參加“國際書法展覽”、 “第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中日書法藝術交流展”、“現代中國書畫精晶展”、 “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展覽”、“95國際名家書法精晶邀請展”等,其藝術業績分別在《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書法家大辭典》、《96新聞年鑒》、《中國當代書畫家散記》、《為長城增輝》(當代軍人風貌叢書之一)、《英國劍橋國際文化名人辭典》、《世界名人錄》都有收錄。在社會活動方麵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二屆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一級書法藝術委員,國內外書法比賽評委,《世界名人錄》特約顧問編委,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特約教授等。幾年間發表有關書畫方麵的論文與評論約20多萬字。由於對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享有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李力生在書法上取得的成績,首先得益於他對書法藝術的深刻認識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他認為書法是我國文化藝”寶庫中的特有的遺產和瑰寶,作為一個書法家,應該認真研究繼承,麵對當今世界中西方文化的撞擊帶來書法界的新變革,則要冷靜分析,積極對待和探索,既不能拜倒在古人的腳下,又不能一味求“洋”。要從立意、技法、形式、內容、等方麵創作有時代精神的作品。要做到這點,必須不為“急功近利”所惑,不為趨時媚俗的“時代風”所動,不為“枉言詭辯新說”所蒙蔽,不與“怪誕雜耍式”的表演苟同,真正按“修行”教義去“心行”與“行為”。要學達摩麵壁,幾年、十年的時間靜思反想,苦讀實踐,真正認識書法藝術本質,大力提倡“力學篤行”,真正在理論上有新的建樹,實踐上創作出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的術精晶,寫出宏偉篇章。

      三十多年的編輯生涯,使他在哲學文學、美學、曆史諸方麵都具有很高素養(yang) 和很強的鑒賞力。在博覽曆代書(shu) 名作和理論著作時能去偽(wei) 存真、取其華、兼收並蓄,對行書(shu) 有較深的研究徹悟,深知書(shu) 法藝術是書(shu) 家精神氣質發情感的具體(ti) 表現和自然流露。為(wei) 此,在用筆、結體(ti) 和章法三個(ge) 方麵多年一孜孜探究、取得可喜成果。

      一、用筆跌宕多姿

      李力生行書(shu) 作品的用筆主要吸收了宋代米芾“流暢多變”、“沉著痛快”的藝術特點和北魏諸碑的古樸、純厚的藝術風格。二者的水乳交融的結合,就形成 “多變”而不失“穩重”,“痛,陝”而不“輕浮”。米書(shu) 用筆之精髓在於(yu) “多變”、“八麵出鋒”,不拘泥中鋒用筆,貴在抒情與(yu) 神韻的流露,富有生命力。力生為(wei) 取得米書(shu) 藝術效果,作書(shu) 時多采用長鋒羊毫,以長鋒筆內(nei) 含墨量多和羊毫柔韌而易於(yu) 起伏的特點,運用他嫻熟的運筆技法和得心應手的駕馭筆的能力,使點畫線條隨心所欲的拉長或縮短,運用提按與(yu) 行筆速度的疾緩使線條粗細幹濕變化多端,觀之極富運動感和節奏感。與(yu) 此同時,運筆時還特別講究筆鋒的運用和毫的撚轉以及指腕間的有機結合,造成方圓結合、剛柔相濟的效果。運筆之際十分注意筆勢、筆力,每一筆都把力送到點畫的末端,並加以變化,既達到力透紙背效果,又能筆筆變化豐(feng) 富。僅(jin) 以“神輿物遊”這幅字為(wei) 例。“典”字那一橫筆,自左至右不僅(jin) 有左低右高的方向變化,更能看出這筆長橫寫(xie) 得如此放縱,而“物”字的偏旁“牛”字的橫筆又處理得意料之外的“短粗”。這一收一放、一粗一細,其匠心獨運已躍然紙上。縱觀這幅字,可以從(cong) 字的粗細幹濕變化,窺見他行筆提按有度、收放自由、恣肆灑脫的書(shu) 風。他書(shu) 寫(xie) 時很精心處理筆畫的結尾部分,如“神”字末筆戛然而止,斬釘截鐵、幹脆利落。有時行筆至末畫又澀筆輕出,如“遊”字末筆,澀筆輕出不單給人“遨然漫行”之感,而且從(cong) 構圖上又與(yu) 上麵三字相呼應,渾然一體(ti) 。為(wei) 了使一幅字用筆上的豐(feng) 富,使畫麵多姿多態,有時摻以魏碑筆法,渾厚與(yu) 輕巧相對照。如“神”字右邊“申”字的折筆,外方內(nei) 圓,感到雄強有力。李力生行書(shu) 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還在於(yu) 行筆之中,提按頓挫,鮮明有致,“一波三折”節奏天然。為(wei) 增添行筆的意趣和變化,多用“積點成線”之法,筆筆行中有留,留中有行,呈現自然起伏的波狀。“輿”字上麵的豎筆,由於(yu) 傾(qing) 斜,由於(yu) 用筆變化,宛如少女輕盈舞姿,美不勝收。“典”字的從(cong) 左至右的長橫,運用積點成線之法,橫雖長而情趣橫生,變化豐(feng) 富,有一種動感,使通幅字都活躍起來,加之下麵顧盼有情的兩(liang) 點,通篇觀之,筆法生動活潑,婉美雄放,豐(feng) 富多姿,風韻橫生。

      二、結體(ti) 瀟逸灑脫

      古人對結體(ti) 精論很多,但衡量結體(ti) 成敗的主要標準不外乎“避就、穿插、偃仰、向背、朝揖、顧盼”等等。李力生的行書(shu) 結體(ti) 具備上述條件,在藝術實踐中,結合創作、學習(xi) 曆代書(shu) 法理論文獻,運用美學觀點去觀察,分析研究變古融今,從(cong) 而形成個(ge) 人的結體(ti) 特點,促使風格的形成。

      李力生的行書(shu) 結體(ti) 主要受米芾、黃庭堅、王羲之三位書(shu) 法大師的影響。他通過對大師們(men) 的作品分析得出這樣的認識:米芾行書(shu) 結體(ti) 的特點主要在於(yu) 疏密對比強烈,真可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而黃庭堅行書(shu) 結體(ti) 多表現為(wei) “中宮斂結、長筆四展”。故黃庭堅結體(ti) 雖然長槍大戟、氣度恢宏而不鬆散。王羲之行書(shu) 結體(ti) 秀美流暢,曲線多於(yu) 折線。李力生巧妙地吸收三位大師在結體(ti) 方麵的長處,形成中緊外鬆、神清骨秀,奔放灑脫的藝術風格。

       還是圍繞“神輿物遊”這幅字來分析,如“神”字右旁的“申”,中間的豎筆打破以往平正處理,而是大膽地將豎筆緊靠右邊,這樣造險是與(yu) 傾(qing) 斜的“曰”部結合後反造成“均衡”。再如“典”字上半部的密與(yu) 下半部的疏,上半部的緊與(yu) 一橫的放縱,形成鮮明對比。“遊”字上半部寫(xie) 得靠左,形成密集效果與(yu) 下半部一平捺極向右托所形成的空白,造成強烈疏密對比。這樣做,雖然打破了方正均勻的體(ti) 勢,但依然保持了字的平衡和穩重,顯示了俊挺英傑的風神和參差振蕩的姿態。這種隨意賦形,奇正相生,故意造險,又能化險為(wei) 夷。歸於(yu) 和諧的能力,非對書(shu) 法有透澈理解的人是很難駕馭的,功底深厚是令人讚歎的。

       三、章法新穎活潑

       當與(yu) 李力生談到章法問題時,他格外興(xing) 奮,他滔滔不絕地談了好多對書(shu) 法的見解。?他說:”隨著時代的變遷,書(shu) 法的實用功能逐步減退,進而朝著藝術晶位發展。曆代留下來的書(shu) 法遺產(chan) ,不管是銘文、尺牘、碑碣、條幅、楹聯,都是從(cong) 實用的角度出發完成的,隻是因為(wei) 字寫(xie) 得太漂亮、太精彩了,才被人們(men) 收藏、傳(chuan) 世。有的是用血汗保護下來的,使我看到璀璨奪目的瑰寶。今天,把書(shu) 法做為(wei) 工具盡管依然存在,而絕大部分書(shu) 法家今天的書(shu) 法創作卻與(yu) 藝術觀賞聯係得更加密切,書(shu) 家在創作時也就更加重視作品的藝術效果,更注重書(shu) 法作品的神韻風采,更強調書(shu) 法作品個(ge) 性、風格,更苦心孤詣地追求創新,標新立異……。這種“變遷”就不能光從(cong) 結構、筆法上研究,構圖(即章法)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wei) 章法是立意的最具體(ti) 、最直觀的體(ti) 現,是關(guan) 係到一幅作品成敗的關(guan) 鍵。要想作品獲得成功,就要把主題(即書(shu) 寫(xie) 的內(nei) 容)、款、印三個(ge) 部分組成一個(ge) 諧調統一的藝術整體(ti) 。按著設想的構圖(章法)把主題寫(xie) 得精彩,款落得精道得體(ti) ,印章鈐得恰到好處。章法即構圖,即經營位置,書(shu) 法與(yu) 畫不同之處,書(shu) 法是不能預先打草稿(可有腹稿),是邊書(shu) 寫(xie) 邊完成一幅字的章法,這就要求書(shu) 法家每一幅字,需要成竹在胸。書(shu) 家必須著力研究章法,有的人不重視章法,或者還沒認識到章法的作用。一幅字之中一個(ge) 字寫(xie) 得稍差,通篇還看得過去,如果章法不好,既便每個(ge) 字寫(xie) 得都精彩,也給人雜亂(luan) 無章、通篇狼藉之感。那種偏麵追求“自然”依歪就斜、枉怪陸離、不修邊幅,實際上出來的效果都一樣,就沒有立意而言了。

       李力生作書(shu) 之前,必是深得詩詞之意境,宿構經時、煞費苦詣,當我們(men) 欣賞他所書(shu) 寫(xie) 的《楓稿夜泊》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時,同時感覺到生動的構圖在整幅書(shu) 法作品中所顯示出來的魅力。他把書(shu) 寫(xie) 的內(nei) 容、款、印章都看成構築一篇章法的單元與(yu) 要素,隨意調遣。如月、啼、塞、聲等幾個(ge) 字寫(xie) 得大,烏(wu) 、火、半又寫(xie) 得很小,山、姑、船的筆畫濃重與(yu) 漁、聲筆畫清秀都像流露出來的自然美。大小字的強烈對比、不單顯示出書(shu) 家控製筆的非凡能力,而且使人感到極富情趣。正如賈誠雋在《李力生墨跡選》序言中所說:“其大小字的強烈對比,恰如老翁攜幼孫行,不但無牽強之感,反而和諧且風趣橫生”,情思真摯、痛癢相關(guan) 。

      對於(yu) 每行字他非常注重行氣,把多姿多態的字連在一條重心線上,每字任憑主線的調遣,字或正或側(ce) ,或大或小,或長或短都上下呼應,左右顧盼,氣脈貫通。例如倒數第2行“山寺夜半鍾聲”這六個(ge) 字,“山”字形扁而用墨濃重,“寺”字形字長而墨輕,“夜”字形大而方,“半”字形小而瘦,“鍾”字左右兩(liang) 部分開張寬疏,“聲”字形大而又修長,長筆使左下端造成空白,使整行氣韻貫通,節奏鮮明。尤為(wei) 精妙的是“寺、半”二字的位置大膽的放在右側(ce) ,不但不衝(chong) 散行氣,反而使行氣通而活,生動而俏皮。最後,“鍾聲”二字以瀟灑流暢的筆畫,其“聲”字的最後一筆的長出,一泄無餘(yu) ,達筆長而意更長之妙境。這“聲”字給人以鍾聲繚繞、餘(yu) 聲未盡,夜半之後杳杳鍾聲給客船帶來清幽與(yu) 寧靜。充分表達“楓橋夜泊”的詩情畫意。

       有人要問:“字與(yu) 字,行與(yu) 行這樣講究變化,而通篇不亂(luan) 、還感到是一個(ge) 完美的整體(ti) ,是何緣故”?其實,這正是李力生書(shu) 法構圖成功之奧妙。用力生的話說:“我是把通篇的字看成是一幅完美的畫麵,每字、每筆、每畫的書(shu) 寫(xie) 都要從(cong) 整體(ti) 效果考慮,每部分的變化不能影響(更不能破壞)整體(ti) 效果為(wei) 前題”。為(wei) 此,他主張每一行要注意“行氣”,上下貫通、前後呼應、筆斷意連。行與(yu) 行之間要注意關(guan) 聯,左右顧盼,互相揖讓,互相穿插,彼此彌補。行與(yu) 行疏密輕重長短得宜,法度嚴(yan) 謹。如第一行的疏,與(yu) 第二行的密;第三行字的大與(yu) 第二行字的小,第四行的緊與(yu) 第三行的鬆,都錯落有致,妙趣天成。細觀行與(yu) 行的字,不難發現,都成對應三角形。交相輝映,真正做到了互相揖讓,彼此彌補,渾然一體(ti) 。

       從(cong) 整幅作品來看,還有一點必須提請注意的是落款和鈐印。那一行自上而下穿插於(yu) 字裏行間的落款,與(yu) 那一方白文印章,使整篇作品錦上添花,越發盡善盡美。“鍾聲”二字下端所留下的大片空白,也被款、印彌補得天衣無縫,越加感到作者的聰慧與(yu) 灑脫的風格。李力生對書(shu) 法藝術摯著地追求奮鬥精神給人印象頗深。賈誠雋在《李力生墨跡選》序文中說:“書(shu) 畫同源的親(qin) 緣關(guan) 係,美編工作的實際需要,使他對書(shu) 法藝術逐漸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由興(xing) 趣到傾(qing) 慕、到酷愛、進而到熾熱地‘苦戀’,如醉如癡地追求,如影隨形般地朝夕相伴,二十個(ge) 寒暑春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wei) 伊消得人憔悴’。”他排除幹擾,全神貫注地鑽研藝術。有一次遇到有人對他無聊糾纏時,他非常氣憤感慨地說:“我現在是活一天少一天了,都倒計時計算我能有多少時間學習(xi) ,有多少時間創作,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創作出精晶供獻給人民。時間對我是寶貴的,我想有所作為(wei) ,給人們(men) 留下可以保留的作品。如果來在世上隻能吃飯、睡覺、排泄,這是所有動物都能辦到的事,我不想這樣”!他淡泊名利,忠誠於(yu) 他鍾愛的藝術事業(ye) 。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力生人品書(shu) 藝素為(wei) 人們(men) 所稱道。大型“當代軍(jun) 人風貌叢(cong) 書(shu) ”中的《為(wei) 長城增輝》一書(shu) 中,長篇報告文學《墨濃情亦濃》全麵報道了他的事跡。

       今年,他接到上海胡基平的一封掛號信,信中寄來的是以前力生為(wei) 他書(shu) 寫(xie) 的扇麵,但已被大火燒得焦糊,細讀信函方知他家不幸遭火災,家產(chan) 化為(wei) 灰燼,懇請再為(wei) 他書(shu) 一扇麵,聊以安慰。力生聞知揮毫寄去。日後胡基平來信雲(yun) :“今拜悉大劄及恩賜之墨寶,心中激動萬(wan) 分,手捧大劄和扇麵,禁不住熱淚盈眶。……說實話,一場火災,給全家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然大火無情,人有情,在眾(zhong) 多好心人的安慰下,我們(men) 感到一種無形之力,而鼓起重新開始的勇氣。在這世界上確實還有真情在!您的再次賜墨是給予我們(men) 最大的安慰”。

      江西九江一名叫熊維的殘疾青年,致信李力生訴說“書(shu) (蜀)道難,難於(yu) 上青天”和受人譏諷後精神上承受的壓力,內(nei) 心暗暗發誓:我這輩子雖然不能站立,但在文學上、書(shu) 畫事業(ye) 上定有站起來的一天!站的(得)比他們(men) 更高更挺!……希望給正在苦苦奮鬥中的熊維指出奮鬥方向,介紹生活曆程中戰勝困難的經驗。李力生被這位因小兒(er) 麻痹症致殘年僅(jin) 24歲的青年的鴻鵠之誌感動了,拋開繁忙的事條,奮筆疾書(shu) ,給熊維寫(xie) 了一封長信慰勉。不久收到熊維的回信:“頃接大示,感激萬(wan) 分,反複讀了幾遍,深感老師您勤勤懇懇誨人不倦,使我受到極大教育,這將給我的學業(ye) 帶來重要影響……惟有在今後的學習(xi) 生活中,自強不息,來報答您的恩情”。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遭到百年不遇的水災,為(wei) 解救民族兄弟於(yu) 水災,積極響應《湘西救災工程、文化名人書(shu) 畫義(yi) 賣》捐贈活動,多次寄去書(shu) 法作品,受到自治州紅十字會(hui) 救災中心的感謝……。

       有一件事摧人淚下,畫報社有個(ge) 幹雜活的臨(lin) 時工,其貌不揚,墨黝的臉上擺著一雙斜視的眼睛,看人總要斜視,因為(wei) 他的臉朝西看,實際看到的是靠北邊的人,不得正視,但幹活肯賣力氣,真有點像法國著名文學巨匠雨果寫(xie) 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一天上午他來到李力生辦公室,很膽怯地問:“ 李老師,您能給我寫(xie) 兩(liang) 個(ge) 字嗎”?李力生詫異地問:“寫(xie) 什麽(me) 字”?答“男浴室、女浴室”。力生說什麽(me) 也沒想到他提出這樣的要求,原以為(wei) 是為(wei) 朋友喜慶寫(xie) 個(ge) 賀詞之類的條幅。不寫(xie) 吧,挫傷(shang) 他的自尊心,一個(ge) 幹雜活的臨(lin) 時工,要向李力生大校、著名書(shu) 法家提出這樣要求,該鼓起多麽(me) 大的勇氣。如果要寫(xie) ,堂堂的書(shu) 法家總有點說不出的滋味,為(wei) 支持他的工作,李力生還是毅然答應:“下午取”這位“敲鍾人”拿到李力生用宣紙為(wei) 他寫(xie) 的“男浴室、女浴室”時有點不知所措,激動、不安、感激……一時都從(cong) 他那忐忑不安的動作、表情上表述出來了。“太好了!太好了”!不知還該說些什麽(me) ,想鞠躬行禮道謝吧,腰彎了一半又直了起來,想換個(ge) 方式表達,結果彎著腰倒退著步子退出門口,看上去像清朝太監領賞後退下的姿式。出門之後,突然想起褲袋裏還有瓜子呢!轉身破門,興(xing) 奮地問:“您吃瓜子嗎”?李力生善解人意爽朗地回答:“吃”!這位“敲鍾人”用漆黑帶裂紋的粗手從(cong) 褲袋裏掏出一大把葵花子放在李力生的辦公桌上。當時李力生看著葵花子,被激動的淚水沾濕了,模糊了,心想這把葵花子比金子還重,它飽含了一位“敲鍾人”的真情。

      一封書(shu) 信,一個(ge) 難忘的故事;一紙墨跡,一曲動人的歌。翻閱來自祖國四麵八方的信劄時,稍加注意就會(hui) 驚奇地發現,在很多信封上都有“已複”的字樣,試想,這需要多麽(me) 大的責任心啊!

       接到來自廣西邊防某部一位即將複員的戰士來信,懇請力生給他寫(xie) 幾個(ge) 字,解甲歸田時留念。由於(yu) 當時工作特別忙,順手將信放在櫃子裏,當想回信時,信不見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夫人說“也許被清掃出去了”。李力生忿忿地說:“咱家的手表怎不清掃出去”?為(wei) 這事把老伴埋怨好幾天。雖然說是丟(diu) 掉的是一封信,可傷(shang) 害的卻是戰士的一顆心啊! 海軍(jun) 司令部某部給力生打來電話,請他到海軍(jun) 大院為(wei) 即將複員的40多位老戰士書(shu) 寫(xie) 條幅,問能否“賞光”。力生一時為(wei) 難,自己是30年的老兵,為(wei) 戰士服務是應盡之責。可是已答應去某俱樂(le) 部的邀請,酬金是次要的,這次活動對增進各國文化交流和團結是有益的。聽到電話裏誠摯而懇切的聲音,決(jue) 定辭掉某俱樂(le) 部的活動,參加為(wei) 複員兵送行獻禮。第二天一早,他出現在海軍(jun) 戰士的中間。

       采訪快結束了,我問他:“您有什麽(me) 話要對您的讀者講嗎”? “六十歲‘解甲歸田’,這隻意味著我的藝術創作活動才剛剛開始,我要奉獻給朋友幾片造型美觀、顏色燦爛的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