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四川日報:何應輝暢談“中國文字與書法發展”
時間:2013年11月15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7674
 

 

  編者按:中國書(shu) 協副主席、四川省書(shu) 協主席何應輝11月9日在四川省文化館主講首期“巴蜀文藝講堂”以來,在群眾(zhong) 中引起強烈反響,很多書(shu) 法愛好者通過bv伟德官网QQ群或以打電話的方式詢問能否收聽或收看到何主席的講課錄音或錄像,經省文化館經過抓緊製作,現已上傳(chuan) 到四川文化館官方網站,請大家點擊收聽收看!另外,記者李思憶、餘(yu) 如波采寫(xie) 的“何應輝暢談‘中國文字與(yu) 書(shu) 法發展’”一文於(yu) 11月15日在四川日報天府周末(16版)刊登,現予全文轉發,以饗讀者。

何應輝暢談“中國文字與(yu) 書(shu) 法發展”

□四川日報記者 李思憶 餘(yu) 如波

    十一月九日,由省文化館與(yu) 本報聯合主辦的“巴蜀文藝講堂”係列活動正式啟動。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何應輝成為(wei) 首位主講嘉賓,為(wei) 群眾(zhong) 講解了中國文字與(yu) 書(shu) 法的發展曆程。


【實錄】
1、書(shu) 法藝術何以產(chan) 生?漢字與(yu) 毛筆是物質的兩(liang) 個(ge) 基礎
    “中國文字和書(shu) 法發展概說”,這是很大的題目。但是它又是我們(men) 了解文字和書(shu) 法所必須的。根據我們(men) 今天大多數聽眾(zhong) 的情況,我隻能把它來一個(ge) “概說”。
    中國漢字,已經有三四千年曆史。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自產(chan) 生以來,漢字經曆了很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產(chan) 生最早的文字之一,但是唯有漢文字,從(cong) 產(chan) 生以來一直延續到現在都在使用。
    所有民族中,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公元前3000多年產(chan) 生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但是它最終變成了拚音文字。漢字不是象形文字,但它對物象形式特征及其相互關(guan) 係的模擬比古埃及那樣的象形文字來得抽象得多、簡化得多。隻有漢字是在原來的發展路徑上一直延續到現在,為(wei) 我們(men) 所用,所以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非常獨特的現象。
    書(shu) 法跟漢字的書(shu) 寫(xie) 密不可分。所以我們(men) 探討書(shu) 法藝術的產(chan) 生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對文字產(chan) 生和發展曆史的探討。書(shu) 法藝術是書(shu) 法家根據並且發揮漢字的特性,運用毛筆這一特殊的書(shu) 寫(xie) 工具,使漢字的形式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當中能夠蘊含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和哲理法則,並且同時能夠反映書(shu) 者主觀的性情、修養(yang) 、氣質、審美理想。它的產(chan) 生,是在漢字實用性書(shu) 寫(xie) 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升華而成的。
    書(shu) 法藝術的產(chan) 生,離不開它的物質基礎:一個(ge) 是漢字本身,第二個(ge) 就是特殊的書(shu) 寫(xie) 工具――毛筆,這也是中國人特有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在這樣的物質基礎上,書(shu) 法藝術才可能產(chan) 生它的精神內(nei) 涵。書(shu) 法的意義(yi) ,絕對不隻在於(yu) 對文字內(nei) 容的表達,它的用筆、結構、章法當中,既能夠包含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和哲理法則,與(yu) 此同時,又是人――書(shu) 寫(xie) 者的性情、氣質、修養(yang) 、審美理想的藝術性表達。


2、從(cong) 甲骨文到楷書(shu) ,“隸變”是一大“跨越”
    我們(men) 首先來說漢字字體(ti) 的演變。
    漢字的字體(ti) ,最早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公元前1600多年到公元前1100年這個(ge) 時段,就是我們(men) 說的殷商時期。
    甲骨文是怎麽(me) 來的?漢字的形體(ti) 構造,主要來源於(yu) 象形。其它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以及用指事、會(hui) 意、形聲等方法造就的字形。在原始時期,人們(men) 還沒有形成文字的時候,有很多概念需要記錄。開始的時候使用畫畫的辦法,用比較簡略、抽象的一些符號,把客觀事物的形式特征,以及它們(men) 相互關(guan) 係的特征“畫”出來。到了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劃紋,抽象度就已經很高了,有的跟甲骨文已很相似。
    大篆主要是在春秋戰國這個(ge) 時期。大篆之後是小篆,標準寫(xie) 法是秦始皇統一的文字。它把大篆加以規範,同時加以簡化,形成小篆,它就是一種標準字體(ti) 了。
    甲骨文、金文(或大篆)、小篆,在文字學上,把它劃為(wei) “古文字”。“古文字”之後,就開始進入“今文字”。“今文字”首先是隸書(shu) ,它萌芽於(yu) 戰國中晚期小篆的草寫(xie) 。在隸書(shu) 草寫(xie) 的基礎上又產(chan) 生了草書(shu) ,草書(shu) 稍加規範成了行書(shu) ,行書(shu) 再規範成了楷書(shu) 。從(cong) 篆書(shu) 演變到隸書(shu) ,在文字學上叫做“隸變”。隸變在漢字字體(ti) 和書(shu) 法發展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
    在隸書(shu) 當中,漢字的構型不再受到象形的製約,開始有了點、橫、撇、捺、鉤、折、挑之類豐(feng) 富的筆畫形態,就是我們(men) 說的“八法”。可見從(cong) 篆書(shu) 變成隸書(shu) 後,筆法、筆勢、筆形都更加多樣化了。從(cong) 篆到隸的演變,是中國文字史上最大的一次簡化字運動。
    這對於(yu) 書(shu) 法來說,十分重要。作為(wei) 藝術的書(shu) 法,其形式語匯必須具有豐(feng) 富而係統的特性,我們(men) 才可能通過漢字的書(shu) 寫(xie) ,來抽象地反映客觀萬(wan) 物運動的規律,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性情。而正是經過隸變,漢字才具備了這樣的形式表現的特性,所以它就給魏晉時期書(shu) 法藝術的自覺,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們(men) 不再去拘泥於(yu) 象形,而可以單純地用不同形態的筆畫,把一個(ge) 方塊裏的字架構好。所以嚴(yan) 格意義(yi) 的方塊字,是從(cong) 隸書(shu) 開始的。


3、書(shu) 法藝術在漢末至魏晉時期得以“自覺”,“二王”做出了傑出貢獻
    書(shu) 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的自覺,以王羲之、王獻之為(wei) 代表。“二王”有三個(ge) 重要貢獻:
    第一,實現了今草的完全成熟。字體(ti) 的變化是什麽(me) 動力在推動呢?就是草寫(xie) 和正寫(xie) 的矛盾在推動字體(ti) 的演變。草書(shu) 從(cong) 狹義(yi) 來講,就是隸草、今草;從(cong) 廣義(yi) 來說,一切字體(ti) 的書(shu) 寫(xie) 都可以有草體(ti)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men) 總想寫(xie) 得更便捷、快當,草寫(xie) 就產(chan) 生了;但在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為(wei) 便於(yu) 識讀或正規書(shu) 寫(xie) ,它又需要規範化,所以篆書(shu) 的草寫(xie) 萌芽了隸書(shu) 。在隸書(shu) 草寫(xie) 的基礎上,產(chan) 生了隸草、今草,與(yu) 此同時,草書(shu) 給楷書(shu) 的產(chan) 生又提供了構件,比如說硬鉤、尖撇等,就是楷書(shu) 的重要構件。在隸書(shu) 草寫(xie) 的長時期演變中,產(chan) 生了今草,今草以及今草基礎上的行書(shu) 、楷書(shu) ,正是在以二王為(wei) 代表的東(dong) 晉書(shu) 家的筆下成熟的。這時的楷書(shu) 已不同於(yu) 漢末鍾繇的楷書(shu) 。
    第二,從(cong) “二王”開始,書(shu) 法大大地雅化了,來得更精粹,更美化、更文氣,同時也更豐(feng) 富。“二王”是文人行草書(shu) 傳(chuan) 統的源頭。
    第三,作為(wei) 寫(xie) 字主體(ti) 的人“自覺”了。從(cong) “二王”開始,寫(xie) 出來的書(shu) 法作品可以完全是人格的自覺表達。而且從(cong) 欣賞者來說,也這樣來看待一幅作品,而不是純粹把它看成實用的一張便條、一封短信等等。初唐時期孫過庭對於(yu) 書(shu) 法這門藝術有非常精辟的概括,“情動形言,取會(hui) 風騷之意”,就是說我有內(nei) 在的“情”需要表達,要形之於(yu) “言”,這個(ge) “言”就是書(shu) 法。他又說:“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這是指書(shu) 法形式的豐(feng) 富變化與(yu) 統一,源於(yu) 宇宙運動變化的內(nei) 在規律。孫過庭所講的,就是高度自覺的書(shu) 法。魏晉時期書(shu) 法藝術的自覺,以二王書(shu) 法為(wei) 代表。從(cong) 先秦一直到“二王”以前是中國書(shu) 法的原創時期,那時書(shu) 法作為(wei) 藝術來說,還沒有真正的“自覺”。我們(men) 今天回過頭去看隸書(shu) ,看篆書(shu) ,其實也有很高的藝術性,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審美傾(qing) 向及所表現的內(nei) 在性情。但是這個(ge) 時候的人,對於(yu) 主觀性情的發抒,處於(yu) 不完全自覺的狀態。雖然後人研究這個(ge) 時期的時候,在史料中也提到了一些名家。但是,從(cong) 這個(ge) 時期絕大部分作品來看,一律不落款,書(shu) 法還沒有真正地精英化、文人化,書(shu) 法家作為(wei) 獨立的“家”,地位不高。

4、關(guan) 於(yu) “帖學”發展的兩(liang) 條“線索”,清以後“碑帖融合”成主流
    在書(shu) 法的原創時期基本上是“碑”的發展,就是書(shu) 法上說的“碑學”。但是中間有很大一個(ge) 時段的中斷,從(cong) 北魏一直跳到清代,清代碑學複興(xing) ,大量的秦、漢、魏刻石陸陸續續出土,對書(shu) 法藝術的發展造成了革命性的變化。中間這個(ge) 中斷是怎麽(me) 回事呢?因為(wei) 大量的秦、漢、魏的東(dong) 西,代表字體(ti) 就是篆書(shu) 、隸書(shu) 、北碑,這些東(dong) 西因為(wei) 二王為(wei) 源頭的文人行草書(shu) 和楷書(shu) 越來越普及,再加上秦、漢、魏大量刻石未曾出土,所以“碑學”不顯。一直到清代,大量東(dong) 西出土後,引起了書(shu) 法家們(men) 的重視,碑學於(yu) 是開始興(xing) 旺。
    以二王為(wei) 源頭的文人行、草、楷即“帖學”的發展的主線索中,史籍上既有記載,同時又看得到作品的,到了隋代就是智永,然後初唐是孫過庭,之後宋代有米芾,元代有趙孟�,再發展下來則是明代的董其昌,再下來到明清之交的王鐸。
    但是,“帖學”發展到在盛、中唐的時候又有了張旭為(wei) 開始的支線索,緊接著有了顏真卿和懷素。它繼承了“二王”的傳(chuan) 統,但是加以革命性的變化。這個(ge) 變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引篆入草”,或者說“引篆入行”,乃至於(yu) “引篆入楷”。五代時期是楊凝式,到了宋代黃庭堅的草書(shu) 是直承張旭、懷素,用筆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篆書(shu) 的意味。宋代還有一個(ge) 很重要的書(shu) 家,就是蘇東(dong) 坡,這說明主線和支線的發展,在同時代當中不能不互相影響,它們(men) 不是各個(ge) 孤立的。這條線索再下來,是董其昌,董其昌主要是主線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時受到支線的影響,“引篆入草”對他有影響。再有,又是王鐸,王鐸也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支線的影響,王鐸應該是以二王為(wei) 源頭的文人行草書(shu) 發展中最後一個(ge) 劃時代的大家。
    這個(ge) 線索發展到清代,碑學興(xing) 起,篆書(shu) 、隸書(shu) 、北碑相繼風行一時。文人行草書(shu) 的發展,進入清代後,越來越靡弱,雖然寫(xie) 得流暢、文氣,也很雅,但骨氣越來越弱,帖學逐漸走向衰微。這個(ge) 時候有了碑的影響,在碑學中興(xing) 的同時又開啟了“碑帖結合”這個(ge) 路數,就給行草書(shu) 的發展帶來了新鮮血液,有了新的營養(yang) 。這條線索一直發展下來,延續到近現代。所以中國書(shu) 法的發展,在現代、當代,“碑帖兼取”、“碑帖結合”已經成為(wei) 潮流。其中,產(chan) 生了很多重要的書(shu) 家和作品。

【記者手記】
  臨(lin) 摹也要有“度”
    11月9日,首期“巴蜀文藝講堂”正式開始前,記者看到了預設的講座主題“中國文字與(yu) 書(shu) 法發展”,覺得題目挺大,不知道受眾(zhong) 能有多少;再看主講人,著名書(shu) 法家――何應輝,在講座開始前1小時,他已被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的“粉絲(si) ”團團圍住,不論是合影留念,還是點評作品,他都和藹地笑著,絲(si) 毫沒有“難以接近”的傲氣。
    講座一開始,省文化館能容納80人的主講堂人氣“爆棚”,就連兩(liang) 個(ge) 臨(lin) 時開辟出來的分講堂也“一票難求”。講座中,看上去“話不多”的何應輝竟妙語連珠,原本預計2個(ge) 小時的講座延長到了2個(ge) 半小時,觀眾(zhong) 席中也鮮有人提前離去。
    事後,問何應輝最希望聽眾(zhong) 從(cong) 講座中汲取到什麽(me) 營養(yang) ?他說,“假設你愛好書(shu) 法,今天之後,你對文字和書(shu) 法的曆史發展,頭腦裏就應該有明晰的線索了。”
    在他看來,學習(xi) 傳(chuan) 統書(shu) 法的時候,切入點非常重要,對書(shu) 法史的發展沒有正確的理解,就很不容易選準這個(ge) 點。“自古以來名家多得很,各有特色。但是從(cong) 學習(xi) 來說,並不見得都堪為(wei) 楷模,所以他們(men) 的作品不一定都能當成字帖來臨(lin) 摹,對部分名家隻要有所了解或有所涉獵就可以了。隻有真正的‘大家’的精品才可以成為(wei) 範本。”
    最後,何應輝也不忘叮囑:“越有特點的名家,相對而言就越容易學,因為(wei) 他的特點太鮮明。但是一旦學進去之後,也容易被他套住,所以不同時期臨(lin) 摹也要有不同的方法。隻有大家的精品,才真正難學,但最值得反複學。”


【人物】
    何應輝,1946年生於(yu) 四川成都,四川省詩書(shu) 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副主席兼隸書(shu) 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書(shu) 法家協會(hui) 主席,四川省學術與(yu) 技術帶頭人。其幼承家學,後師事施孝長、陳子莊先生。學書(shu) 由王羲之入手,後涉歐陽詢、顏真卿,繼攻漢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孫過庭草書(shu) 等。書(shu) 作以行草、隸書(shu) 見長,書(shu) 風樸華兼容,俊雅宏達,獨具一格。

原文請參見四川日報電子版天府周末(16版):

四川日報圖文版:

視頻地址

(點擊文字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