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蜀人蜀事| 譚逢平:腹中書卷手上筆
時間:2020年07月20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蔣湧 瀏覽數:12727

 

 

譚逢平:腹中書(shu) 卷手上筆

文/蔣 湧

        譚逢平,是從(cong) 富順縣趙化鎮走出的書(shu) 畫名人。他出生那一年,國家正在高揚“三麵紅旗”,“總路線”的光芒,“大躍進”的步伐,“人民公社”的鑼鼓,讓人們(men) 感到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熱氣騰騰。這種時代背景的潛移默化,給譚逢平的個(ge) 性形入了天然的活躍“元素”,什麽(me) 時候都不甘平庸,渴望引人注目,有所作為(wei) 。他在鄉(xiang) 讀書(shu) 是好學生,在京城服役立過軍(jun) 功,當京報記者見過大場麵、大事件和大人物,轉業(ye) 重歸故裏晉級到從(cong) 七品“芝麻官”榮退。但是,若要在他的人生履曆中找出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那就是一生滿臉不散“書(shu) 卷氣”,手上不丟(diu) “一管筆”。

 

 

        少年時,譚逢平在鄉(xiang) 壩頭讀書(shu) ,沒事隻能像“缸缽頭的泥鰍耍團轉”,他勤於(yu) 勞作,體(ti) 貼父母和家人。再苦再累也不舍筆墨書(shu) 卷,激情年代的熱血青年,在農(nong) 村也大有可為(wei) 之處,不甘寂寞急欲大展才華,一個(ge) 人“無師自通”又“自以為(wei) 是”的充當村裏和學校的“耳目”和“喉舌”,創辦~《發農(nong) 戰報》,不僅(jin) 辟專(zhuan) 欄辦牆報,還集記者、主編、版麵設計、校對和投遞員於(yu) 一身,像模像樣地創辦一張自寫(xie) 、自編、自印、自送的全縣唯一村級土報紙《發農(nong) 戰報》,再把它像廣告一樣張貼牆上,像傳(chuan) 單一樣見人就遞,還受到縣文化館的高度重視,其效果不僅(jin) “嘩眾(zhong) ”,而且“取寵”。加上他從(cong) 娘胎裏就繼承好“基因”,頭腦滑刷,臉蛋光鮮,身板挺拔,手腳靈巧,嘴巴會(hui) 翻,家長、鄰居、老師都把他視作“寶貝”,給予加倍寵愛和重點培養(yang) ,觀點一致地斷定他是一隻山旮旯留不住的鳳凰鳥,遲早會(hui) 展翅高飛。果然,他不負眾(zhong) 望,讀書(shu) 一路順暢,征兵部隊首長一眼就看上了他,胸帶一朵大紅花奔赴到首都軍(jun) 營,在那“工業(ye) 學大慶,農(nong) 業(ye) 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xi) 解放軍(jun) ”的火紅年代,這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一個(ge) 農(nong) 村娃的命運也從(cong) 此改寫(xie) 。

 

工作中的譚逢平

 

 

不掩才華露鋒芒

        那年頭,當兵入伍嚴(yan) 格講究“根紅苗正”,要想到京城更得優(you) 中選優(you) ,譚逢平自然屬於(yu) 組織眼中的好苗子,他在北京00094服役九年,基建工程兵軍(jun) 營的“青年魯班”,真是先進和平淡的故事都擺不完,他每每口若懸河地滔滔不絕。
        那時,他手捧紅寶書(shu) ,一字一句靜心讀,心得體(ti) 會(hui) 寫(xie) 了好多本,在實際行動上更是處處掙表現,他相信群眾(zhong) 和領導的眼睛真是雪亮,是匹騾子是匹馬,溜久誰還看不見?他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加之精力充沛進取心強,不僅(jin) 全麵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還學雷鋒爭(zheng) 做好人好事,幫戰友打開水,擠漱口牙膏,他都點點滴滴不漏地做到了。他當然希望自己持之以恒的靜悄悄行動,會(hui) 被識得人才的“有心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有朝一日被推上講台介紹先進事跡。可理想與(yu) 現實往往存在一道溝壑,有時還南轅北撤的背道而馳。他久而久之覺得不對味兒(er) ,自己的艱辛付出,不但沒得到肯定和表揚,相反沒被得到好臉色,遭到部分老兵的嫉妒,連回家去探親(qin) 還得下定決(jue) 心鼓足勇氣,怕把臉丟(diu) 到父母麵前。他先是一番自我檢點,再是一番冷靜分析,他終於(yu) 明白行高於(yu) 人必遭妒忌。有人嫌自己才華露出了錐尖,防自己後來居上,所以,拿“高梯子”給自己爬。於(yu) 是,他一怒之下,謙虛久了不再謹慎,心想:身邊的靶你不要我打,就轉向放高射炮,放衝(chong) 天火箭,駕駛宇宙飛船。不再謙虛過分的人,把昔日的“韜光養(yang) 晦”遠甩八條街,從(cong) 此,把耗費在端水掃地上的大量時間,用在讀書(shu) 、寫(xie) 文章上,吹過了熄燈號,他仍然捂在被窩裏掀亮電筒閱讀和放牧字行,把白天的所思所想一段一段地寫(xie) 出來。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yu) 有一天《基建工程兵報》刊登他一篇不算短的文章,立即在部隊引起轟動,團部新聞幹事專(zhuan) 程到連隊看“千裏馬”和了解他的具體(ti) 情況,不久他便借助伯樂(le) 賞識從(cong) 施工現場破格選調到團部宣傳(chuan) 股,專(zhuan) 職從(cong) 事新聞報道。追求終有回報,才華改變命運,這使他備受鼓舞,不吝以十倍、百倍的熱情和幹勁兒(er) 去努力工作,創造業(ye) 績。


        1979年,對於(yu) 他每一天都是“閃亮的日子”,他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民航報》、《解放軍(jun) 報》、《北京晚報》、《基建工程兵報》等權威媒體(ti) 上刊發稿件30多篇,他因成績斐然成為(wei) 了中共黨(dang) 員,榮獲立三等功,破格提幹晉升。次年,他被借調到《北京晚報》擔任記者,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和事業(ye) 圈,采訪國家級領導,報道民生新聞,到人民大會(hui) 堂參加重大會(hui) 議采訪,參與(yu) 了《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人生觀”大討論,專(zhuan) 訪了知名學者李燕傑、北京羊毛衫廠的女工黃曉菊(筆名“潘曉”),他投身思想大解放的滾滾激流,得到一次再造身心的振奮、啟迪和錘煉。青春的熱血融入時代脈搏。他曾負責過《北京晚報》社組織的全國首個(ge) “星星音樂(le) 會(hui) ”的會(hui) 務工作,與(yu) 李穀一、蔣大為(wei) 、蘇小明、朱明瑛、張暴默、闞麗(li) 君等歌星同台辦演,每一個(ge) 日子不但過得“十分充實”,而且“五彩繽紛”。
        然而,人生的拐點不期而至,1984年軍(jun) 隊百萬(wan) 大裁軍(jun) ,部隊兵改工,就地轉為(wei) 北京城建集團,他思鄉(xiang) 心切,申請轉業(ye) 回了故鄉(xiang) ,先後在縣委組織部、縣政府辦、縣招商局、縣委宣傳(chuan) 部和縣政協多個(ge) 部門工作,無論人在哪裏,文化已滲入他的血脈,成了他畢生的情趣與(yu) 素養(yang) 。

 

藝者無“帝”自“稱王”

        轉業(ye) 到地方,譚逢平先後在縣委組織部、縣政府辦公室、縣招商局、縣委宣傳(chuan) 部、縣政協文史委等部門任過職,直至2017年退休。一般人看來,官員退休便是事業(ye) 的終點站,可對譚逢平來說不太適用,它成了新起點。因為(wei) ,他早就上心、上手了書(shu) 藝創作,而文化修養(yang) 、文藝愛好具有與(yu) 生命同在的長久性,它不受在職不在職的限製,從(cong) 政的“黃金時代”謝幕,恰好是從(cong) 藝新征途的序歌。
        退休後,譚逢平先前兼任的縣政協文化藝術院院長8年,立刻從(cong) 副業(ye) 變為(wei) 主業(ye) 。在他的主持下,政協文化藝術活動搞得熱氣騰騰,碩果累累,做到了“時時有活動,年年有展賽”,他組織舉(ju) 辦過“人文富順●和諧政協”文化藝術作品展(賽)、“僑(qiao) 之光●玉和祥杯”文化藝術作品展、“詩畫沱江●魅力古鎮”書(shu) 畫攝影作品展、首屆“戎春杯”民俗風情攝影大賽和“富順香辣醬、富順豆花蘸水杯”書(shu) 畫攝影大賽、慶祝縣政協成立60周年書(shu) 畫展、首屆全國“劉光第杯”書(shu) 畫作品展、富順縣“蕭永升杯詩書(shu) 畫攝影作品展”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書(shu) 畫作品展等九次大型書(shu) 畫藝術作品展,特別是2018年首屆全國“劉光第杯”書(shu) 畫作品展的圓滿落幕,不僅(jin) 受到四川省書(shu) 協四位領導的高度讚譽:“具有國展水平”,而且開創了富順有史以來辦全國展覽的先河,為(wei) 基層樹立了“沒人沒錢沒經驗,也能辦好全國展”的曆史豐(feng) 碑,這就是譚逢平的書(shu) 法情懷和組織能耐。


        譚逢平從(cong) 來不是隻說不動的“彈匠”,而策馬親(qin) 征闖關(guan) 奪隘的“幹將”,從(cong) 縣、市、省到國家級的書(shu) 畫展,都由親(qin) 力親(qin) 為(wei) 的策劃組織,不但為(wei) 豐(feng) 富地方文化生活營造了濃厚氛圍,為(wei) 促進了文化事業(ye) 繁榮做出卓著貢獻,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還精心培養(yang) 和推出了大批藝術人才,被富順縣文聯評為(wei) “先進單位”,全省近20個(ge) 市縣政協書(shu) 畫院慕名前來學習(xi) 參觀。
        就譚逢平個(ge) 人而言,他曆經數十年光陰精練的書(shu) 藝已達“出手不凡”的佳境,曾有觀賞者見過他書(shu) 寫(xie) 的字幅當即讚歎:“此字卓見‘君子之風’,內(nei) 蓄豐(feng) 盈,敦篤俊秀,個(ge) 人的修養(yang) ,心性的風儀(yi) ,盡數折射在筆墨中。”他書(shu) 寫(xie) 古人的詩詞,筆意與(yu) 詩意融合一體(ti) ,藝境與(yu) 文境渾然天成,絕非俗手筆可以企及。他博取名家所長,研習(xi) 過的顏體(ti) 魏碑、黃自元的書(shu) 體(ti) 結構、二王法帖和趙孟頫、陸諫之書(shu) 帖、手劄,結合自身的稟賦注意揚長避短,趨利避害,藏巧於(yu) 拙,消除了“肥而露肉,肉多少骨”之短,凸顯了“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之長,他的筆墨薈萃眾(zhong) 師之精妙,尊規重矩,神形兼備,力道遒勁,風采俊逸,進得去出得來,獨樹於(yu) 林。
    譚逢平筆下的一枚枚文字,融入了一生崇尚“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學養(yang) 和修養(yang) ,已在全國各級各報刊上發表書(shu) 法和攝影作品近百幅;數十幅書(shu) 法和攝影藝術作品在各級各類的展賽活動中獲獎,2016年獲中國硬筆書(shu) 法協會(hui) 舉(ju) 辦的全國展金獎。譚逢平書(shu) 寫(xie) 的“富順香辣醬”、“富順豆花”、“富順豆花蘸水”地名標誌產(chan) 品書(shu) 法作品,經公開征集評選和組織審定,為(wei) 著作專(zhuan) 利書(shu) 體(ti) ,由縣政府授權並與(yu) 譚逢平鑒定了書(shu) 法作品協議書(shu) 。近年來譚逢平先後為(wei) 機關(guan) 、學校、社區、農(nong) 村和企業(ye) 書(shu) 寫(xie) 書(shu) 法作品達100幅之多,深受熱捧。

        譚逢平處世波瀾不驚,處人寵辱不驚,可他的筆墨大有“一字千金”的利好。

 

 

認“土”歸“宗”搞文研

        老來更紅的譚逢平,他不單是閑不住,更有一懷壯懷激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熱血潮汐的事業(ye) 心,他做好了藝術院的日常工作,依然富有精力,對解決(jue) “麻、辣、燙”問題頗有顯露一手“遊刃有餘(yu) ”的“躍躍欲試”。在組織和領導的重視和舉(ju) 薦下,他不再“氣定神閑”地充當袖手看客,接連出任縣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和縣劉光第研究會(hui) 會(hui) 長,把“一院”“兩(liang) 會(hui) ”雙肩挑,三頭六臂八方奔波,忙不亦乎,樂(le) 不亦乎。
        譚逢平具有一副無以割舍的家國情懷,他熱愛鄉(xiang) 土,傳(chuan) 承曆史,守護文化,積極配合縣政協文史委為(wei) 趙化、獅市兩(liang) 個(ge) 國家級曆史文化古鎮的晉級建設和知名度的擴散,做了不少有益有效的紮實工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親(qin) 手為(wei) 趙化打造“劉光第書(shu) 書(shu) 畫館”,組織書(shu) 畫藏品達200餘(yu) 幅,堪稱精品。富順縣境的條條道路留下了他的車轍,山山水水布滿了他的足跡,大凡人至之處必是他筆到之地,許多名勝景點即令他人不在,也留有“墨寶”在。他熱心熱腸地做公益,行功德,文如其人,字傳(chuan) 其神。百年之後,他今世耗費的一腔心血,即是後世流傳(chuan) 的一段佳話。

 


 

譚逢平作品選

 

譚逢平在創作中

 

 

 

 

 

 

 

 

 


 

譚逢平簡介

        譚逢平,富順縣政協文化藝術院院長;富順縣曆史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中國硬筆書(shu) 法協會(hui) 會(hui) 員;自貢市書(shu) 法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hui) 蜀南影像分隊長。

         譚逢平擔任富順縣政協文化藝術院院長八年來,為(wei) 地方書(shu) 法組織建設和基層書(shu) 法事業(ye) 發展,做出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先後組織九次大型書(shu) 畫藝術作品展,2018年,親(qin) 自組織實施首屆全國“劉光第杯”書(shu) 畫作品展,取得圓滿成功。四川省書(shu) 協四位領導作評委,並稱讚:“達到國展水平”。書(shu) 法作品多次入選入全國和省市書(shu) 法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