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如何欣賞書法之美
時間:2020年07月11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admin 瀏覽數:6181

 

 

        明確書(shu) 法欣賞的審美標準,是正確進行書(shu) 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shu) 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shu) 法欣賞的關(guan) 鍵。

        一、書(shu) 法的審美標準

        南朝書(shu) 家王僧虔在《筆意讚》中說:“書(shu) 之妙道,神采為(wei) 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yu) 古人”。這裏,強調以形寫(xie) 神,形神兼備。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chan) 生的書(shu) 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shu) 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shu) 法的點畫線條

書(shu) 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shu) 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shu) 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ti) 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zhuan) 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於(yu) 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men) 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並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並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shu) 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shu) 中,千變萬(wan) 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奏感

        節奏本指音樂(le) 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shu) 法由於(yu) 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chan) 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shu) 法的點畫線條產(chan) 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shu) 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態的書(shu) 體(ti) (如篆書(shu) 、隸書(shu) 、楷書(shu) )節奏感較弱,動態的書(shu) 體(ti) (行書(shu) 、草書(shu) )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wei) 豐(feng) 富。

        3、立體(ti) 感

        立體(ti) 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xie) 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yu) 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ce) 。”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曆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men) 不能發現,在書(shu) 法創作中側(ce) 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shu) 體(ti) 都離不開側(ce) 鋒。尤其是在行草書(shu) 中,側(ce) 鋒作為(wei) 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shu) 法的空間結構

        書(shu) 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ti) 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shu) 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ti) 、整行的行氣和整體(ti) 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ti)

單字的結體(ti) 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於(yu) 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shu) 法作品中字與(yu) 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shu) 、隸書(shu) 、篆書(shu) 等靜態書(shu) 體(ti) 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shu) 、草書(shu) 等動態書(shu) 體(ti) 可字字連貫,遊絲(si) 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chan) 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ti) 的布局

        書(shu) 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並由此構鹹了書(shu) 法作品的整體(ti) 布局。要求字與(yu) 字、行與(yu) 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shu) 、隸書(shu) 、篆書(shu) 等靜態書(shu) 體(ti) 以平正均衡為(wei) 主;行書(shu) 、草書(shu) 等動態書(shu) 體(ti) 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shu) 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麵部的神氣和光采。書(shu) 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wei) 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yu) 古人”。說明神采高於(yu) “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shu) 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ti) 和諧。追求神采,抒寫(xie) 性靈始終是書(shu) 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shu) 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麵依賴於(yu) 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麵,隻有創作心態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liang) 忘,才能寫(xie) 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yang) 和審美趣味。

        二、書(shu) 法欣賞的方法

        書(shu) 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於(yu) 書(shu) 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shu) 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進行。

        1、從(cong) 整體(ti) 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ti) 。

        書(shu) 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ge) 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cong) 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yu) 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cong) 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wei) 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shu) 法作品作為(wei) 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象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wei) 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cong) 書(shu) 法形象到具體(ti) 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hui) 作品意境。

        在書(shu) 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shu) 法形象與(yu) 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shu) 法形象具體(ti) 化。再由與(yu) 書(shu) 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征,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jia) 值,從(cong) 而領會(hui) 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shu) ,可將其書(shu) 法形象與(yu) “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ti) 形象類比聯想,從(cong) 而可以得出:體(ti) 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於(yu) 英雄本色——端嚴(yan) 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shu) 端莊雄偉(wei) 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shu) 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曆史的積澱,都是特定曆史文化背景下的產(chan) 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yang) 、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於(yu) 正確領會(hui) 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yun) :“《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shu) 頓挫鬱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複《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le) 方笑,言哀已歎。情事不同,書(shu) 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yang) 、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shu) 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shu) 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shu) 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shu) 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shu) 法欣賞妙趣橫生。

        總之,書(shu) 法欣賞過程中受個(ge) 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ge) 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jin) 是書(shu) 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shu) 法技能、技巧和書(shu) 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jia) 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ti) 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並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jia) 。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說的正是這個(ge) 意思。(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