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沈浩| 書法高等教育要跨出“象牙塔”
時間:2021年10月08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admin 瀏覽數:8013

 

        書(shu) 法藝術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來一直是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方式。沈括《夢溪筆談》指出:“書(shu) 之神韻,雖得於(yu) 心,然法度必講資學。”足見書(shu) 法教育的重要性。當下書(shu) 法再現熱潮,書(shu) 法高等教育也迎來可貴的發展機遇。然而,伴隨各高校競相開辦書(shu) 法教育專(zhuan) 業(ye) ,規模急劇擴張,卻與(yu) 書(shu) 法教育的目標和意義(yi) 發生脫節甚至衝(chong) 突。純理論、偽(wei) 理論以及形而下、低品質的教學方式,使書(shu) 法高等教育缺乏生機、活力和方向。

  中國的高等書(shu) 法教育開創於(yu) 上世紀60年代,時任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的潘天壽先生以“為(wei) 往聖繼絕學”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受命於(yu) 文化部,於(yu) 1962年創建國內(nei) 高校第一個(ge) 高等書(shu) 法篆刻專(zhuan) 業(ye) ,次年完成招生,由陸維釗先生擔任科主任,聘請沙孟海、朱家濟、諸樂(le) 三、方介堪、劉江、章祖安等先生組成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老一輩藝術家、教育家們(men) 以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全麵的藝術修養(yang) ,為(wei) 初創的書(shu) 法專(zhuan) 業(ye) 明確製定了“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方向和教學實施方案,時至今日仍是中國高等書(shu) 法教育史上最具價(jia) 值的寶貴經驗。

  從(cong) 初創至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高等書(shu) 法教育始終是以精英化教育的規模和狀態進行著。本世紀初,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全麵發展和全社會(hui) “書(shu) 法熱”的持續升溫,高等書(shu) 法教育在很多高等院校受到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包括港、澳、台地區,開設書(shu) 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共有120餘(yu) 所,涵蓋了大學專(zhuan) 科、本科、碩士和博士等各個(ge) 學曆層次,其中不乏全國一流的綜合性大學、藝術院校和師範類大學。

  高等書(shu) 法教育之熱,卻掩蓋不了種種問題和欠缺。首先,由於(yu) 學脈和學緣的不同,加上師資的差異,雖然都是以書(shu) 法的名目招生,但各類高校培養(yang) 的目標、方向、方法和成果卻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其次,師範類院校從(cong) 培養(yang) 初、中等教育師資的需求出發,往往偏重從(cong) 培養(yang) 寫(xie) 字技能和書(shu) 寫(xie) 規範的角度開展教學。另外,綜合型大學大都以研究生培養(yang) 為(wei) 重心,依靠院校自身文、史、哲的學術結構和生源,培養(yang) 書(shu) 法文化的研究人才,而藝術院校則往往憑借院校濃厚的藝術創作氛圍,將重點放在創作型人才的培養(yang) 上。綜而觀之,理論與(yu) 實踐的脫離,是高等書(shu) 法教學和研究中最突出的問題。我們(men) 不禁擔憂:這種理論與(yu) 實踐處於(yu) 相對剝離狀態的教學和研究,究竟對書(shu) 法藝術的自身發展有多少推動作用呢?回答似乎是否定的。從(cong) 目前的狀況來看,不同程度理論或實踐的跛腳,使當前高等書(shu) 法教育對書(shu) 法藝術本體(ti) 發展的推動與(yu) 教育規模急劇擴張的態勢難以畫上等號。

  理論來源於(yu) 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同時也引導實踐的發展,兩(liang) 者互為(wei) 作用,相互促進。從(cong) 學理上講,當下從(cong) 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方式客觀存在也並無不可,埋頭於(yu) 從(cong) 實踐到實踐的創作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從(cong) 書(shu) 法藝術自身發展的角度而言,對兩(liang) 者任何一個(ge) 方麵的偏頗,都會(hui) 使最終的結果打折扣。缺乏實踐檢驗和明確價(jia) 值取向的理論,多少會(hui) 顯得蒼白;缺乏理論和文化修養(yang) 支撐的實踐又會(hui) 有多少學術深度呢?

  對於(yu) 當前的高等書(shu) 法教育而言,“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和研究中的意義(yi) 尤為(wei) 突出。中國書(shu) 法作為(wei) 一種紮根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形態和文化形態的藝術形式,凝結著中華民族優(you) 秀的文化精神。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它始終沒有像西方藝術那樣不時地以割裂和顛覆傳(chuan) 統來獲得新貌,而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不斷自省中既維係著傳(chuan) 統,又推進著傳(chuan) 統,使其豐(feng) 富,不斷積累,其理論與(yu) 實踐共生互補,凸顯著強烈的民族性。所以,在當今這樣一個(ge) 強調“全球化”的社會(hui) 中,高等書(shu) 法教育將扮演什麽(me) 樣的角色呢?是在全球化的境遇中成為(wei) 接受者和迎合者?還是用一種獨立的精神,擔當起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其精神內(nei) 核的守護者和弘揚者?答案自然是後者。文化與(yu) 科技不同,科技“全球化”使我們(men) 從(cong) 落後到先進,但文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men) 必須既有開放的視野,又要抱著明確的取舍態度,否則極易喪(sang) 失自我。隻有保持獨立性,彰顯民族性、本土性,民族文化才可能真正具有世界性的價(jia) 值。百餘(yu) 年來,西方藝術以先進科學技術為(wei) 依托,創造了很多新興(xing) 的藝術表現形式,從(cong) 文化原創的角度而言,其標準出自西方是毋庸置疑的。我們(men) 在倡導“全球化”的同時,幾乎全盤默認了這種西方標準,將“全球化”從(cong) 本質上變成了“西方化”,因而所謂“融入”多半是以改變自我去迎合“全球化”。而中國書(shu) 法作為(wei) 一種最具有中華民族“根性”的文化形態,如果也去一味迎合當下的“全球化”,這既是基於(yu) 內(nei) 心的怯懦與(yu) 不自信,更基於(yu) 對本民族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的無知。

  在理念與(yu) 方法上,書(shu) 法教育從(cong) 來不應脫離現實、背離人民。就高等書(shu) 法教育而言,我們(men) 必須尊重書(shu) 法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實踐去檢驗,去提煉、梳理和吸收相關(guan) 的理論知識點,從(cong) 方法論的角度去指導學生養(yang) 成正確的治學方法和治學態度。當前的書(shu) 法研究發展迅速,成果豐(feng) 厚,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理念和方法上,不乏有用西方理論的知識體(ti) 係來解讀中國書(shu) 法的現象,很多問題從(cong) 表麵看似乎能一一對應,言之鑿鑿,實際上東(dong) 西方藝術因其建立在各自特有的文化土壤上,雖然有很多共通之處,但始終存在著無法相互解釋和替代的空間。西方文化理性、科學的思想基礎與(yu) 東(dong) 方文化感性、強調精神意識的思維方式有著根本的差異,不能簡單嫁接,生搬硬套。然而,在當前中國書(shu) 法的很多研究領域中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很多源自西方的理念和方法看上去十分科學,但用以解釋中國書(shu) 法時卻與(yu) 本質和真實相去甚遠,隻要用實踐的成功與(yu) 否去檢驗,便可以明辨其理論的真偽(wei) 和成敗。研究中國書(shu) 法,隻有熟悉中國曆史,了解中國文化,通曉中國哲學,並從(cong) 中提煉出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發展的規律,揭示出中國書(shu) 法本質的文化精神,才可能在教學和研究中言之有物,點中要害,並以古為(wei) 新,古為(wei) 今用,真正實現文化傳(chuan) 承的目的。

  總之,“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既是中國高等書(shu) 法教育完成其曆史使命的宏觀理念,也是在具體(ti) 實施教育過程中的有效方法,這是高等書(shu) 法教育跨出“象牙塔”的必行之路。高等書(shu) 法教育應牢牢把握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遵循傳(chuan) 統藝術的發展規律,以實踐為(wei) 基礎,理論為(wei) 推手,采取從(cong) 宏觀到微觀,從(cong) 共性到個(ge) 性,從(cong) 規律到特殊的理念和方式,係統教學,深入研究,引導學生博涉強識,獨立思考,充分激發其藝術個(ge) 性,展現時代精神。如此,高等書(shu) 法教育才能真正培養(yang) 出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從(cong) 而實現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沈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