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shu) 法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並屹立於(yu) 世界藝術之林。中國書(shu) 法早在晉唐時期已相當的完備和成熟,可以說那時是中國書(shu) 法藝術的一個(ge) 高峰時期。至二十世紀,中國書(shu) 法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書(shu) 法的理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至於(yu) 湧現的書(shu) 法家數不勝數。1998年中國美術館曾舉(ju) 辦過二十世紀書(shu) 法大展。展覽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十世紀已故著名書(shu) 法家遺作展、當代中國書(shu) 法名家作品展、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shu) 法篆刻家作品展和全國第四屆篆刮藝術展,尤引人注目的是已故著名書(shu) 法家遺作展,集中展示了沈曾植、李瑞清、康有為(wei) 、孫中山、毛澤東(dong) 、於(yu) 右任、郭沫若、張大幹、齊白石、徐悲鴻、林散之、沙孟海、陸維釗、鄧散木、沈尹默、白蕉等近百位書(shu) 法大家的墨跡,清晰展示書(shu) 法藝術跨世紀演變和傳(chuan) 統的脈絡軌跡。作者中有政治家、革命家、軍(jun) 事家、文學家、詩人、高僧、學者、書(shu) 畫家等,他們(men) 具有不同的社會(hui) 人生閱曆、學識修養(yang) 、精神氣質,作品風格各有千秋。他們(men) 中有的以線條取勝、有的以力度取勝、有的以氣勢取勝、有的以形象取勝……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並為(wei) 二十世紀中國書(shu) 法譜寫(xie) 了新的篇章。 前不久,有關(guan) 媒體(ti) 還組織部分專(zhuan) 家評選了二十世紀十一位傑出的書(shu) 法家,於(yu) 右任、康有為(wei) 、吳昌碩、林散之、齊白石、毛澤東(dong) 、沈尹默、沙孟海、謝無量、弘一十位入圍。當這一結果公布後,一石激起幹層浪,各大媒體(ti) 一時議論紛紛。從(cong) 藝術上講,這十位書(shu) 法家人圍值得商榷。而作為(wei) 字畫的投資者,切不可以此為(wei) 依據,因為(wei) 市場有其自己的運作規律。從(cong) 目前市場上看,如果按市場表現來劃分大致可以劃為(wei) 四個(ge) 層次:
第一層次為(wei) 弘一、齊白石。弘一法師(1880―1942年)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高僧,被人尊為(wei) “重興(xing) 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出家前名李叔同。弘一法師學貫中西、多才多藝,於(yu) 繪畫、音樂(le) 、戲劇、詩詞、書(shu) 法等方麵均有很高的成就,特別是他的書(shu) 法廣受青睞。他初學魏碑,頗得《張猛龍》、《始平公》體(ti) 勢,淵懿深雄,才情橫溢。出家後諸藝俱疏,唯獨對書(shu) 法研習(xi) 不輟,老而彌篤,並完成了他在書(shu) 法藝術上的脫胎換骨。他晚年的書(shu) 法,絕去圭角崢嶸,歸於(yu) 恬靜平淡,多以楷書(shu) 作經文偈語,或以行書(shu) 作信劄,通過藏鋒稚拙之線條,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禪趣。他以禪入書(shu) ,以書(shu) 悟禪,造詣極高,是真正的佛教高僧的書(shu) 法藝術。有人稱其為(wei) “弘體(ti) ”。 弘一法師存世作品較多,且很早就流傳(chuan) 於(yu) 市場,頗受藏家的青睞。抗日戰爭(zheng) 勝利後,他的弟子劉質平曾在上海舉(ju) 辦弘一大師遺墨展,時任國民黨(dang) 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曾出價(jia) 500兩(liang) 黃金;以後孔又看上了弘一的精品《佛說阿彌陀經》16屏條,出價(jia) 數百兩(liang) 黃金,但均被劉質平謝絕。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每幅在五六十元,到九十年代中國內(nei) 地藝術品拍賣興(xing) 起後,弘一法師的作品時常在拍賣會(hui) 上露麵,其價(jia) 格大幅攀升,1993年在朵雲(yun) 軒首屆藝術品拍賣會(hui) 上,他的《楷書(shu) 偈語》估價(jia) 1.5至2萬(wan) 元,經過激烈競拍,最後以6.6萬(wan) 元成交;翌年拍賣其《楷書(shu) 》對聯以7.04萬(wan) 元成交。以後,弘一法師的作品在市場上價(jia) 位居高不下。比如在2002年朵雲(yun) 軒春季拍賣會(hui) 上,朵雲(yun) 軒重點推出了劉質平居士舊藏的一批19件弘一法師書(shu) 法精品,這批作品是弘一法師從(cong) 早期留學到晚期1939年創作的,為(wei) 世人比較完整地展示了弘一法師書(shu) 法創作的演變軌跡。後經各路買(mai) 家踴躍競投,19件作品全部拍出,總成交金額高達380餘(yu) 萬(wan) 元,超過估價(jia) 5倍之多。其中1930年創作的《楷書(shu) 普賢行願品讚》51開冊(ce) 以143萬(wan) 元成交,不僅(jin) 創下弘一作品的市場最高價(jia) ,而且為(wei) 近現代名家書(shu) 法的市場最高價(jia) 。除此之外,弘一的《行書(shu) 佛三身讚》、《行書(shu) 格言》、《楷書(shu) 財首頌讚》分別以33萬(wan) 元、31.9萬(wan) 元、28.6萬(wan) 元成交。這些佳績的誕生,無疑為(wei) 其他名家書(shu) 法作品的上升打開了空間。 齊白石(1863―1957年)享譽國際的書(shu) 畫大師。其詩、書(shu) 、畫、印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他的書(shu) 法學何子貞、金冬心、李北海等,書(shu) 法剛勁沉著、蒼勁老辣、個(ge) 性強、氣魄大。尤其是篆書(shu) ,用筆較方折、形體(ti) 較方正,筆力雄健,線條流暢,氣勢磅礴。有人評價(jia) 他的書(shu) 法“既有精雕細琢之美,也有亂(luan) 頭粗服之美”,給人以樸實無華、力能扛鼎之感。深受廣大投資者和收藏家的喜愛。齊白石存世的書(shu) 法作品相當多,1994年他的精品《篆書(shu) 》立軸在朵雲(yun) 軒拍賣會(hui) 上以31.9萬(wan) 元成交,,並創當時現代名家書(shu) 法作品最高價(jia) ;2001年他的《四言篆書(shu) 對聯》在上海敬華拍賣會(hui) 上以66萬(wan) 元拍出,再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紀錄。但到2002年,他的書(shu) 法作品價(jia) 格的紀錄才被弘一法師作品打破。現齊白石的書(shu) 法作品動輒數萬(wan) 乃至十萬(wan) 元以上,未來他的作品將繼續走紅海內(nei) 外市場。 上述二人的作品在市場上價(jia) 格最高。目前,現代書(shu) 法成交排行榜前十位中基本被弘一和齊白石占據,其中弘一占有6幅、齊白石占有2幅。弘一法師的作品之所以屢創佳績、經久不衰,主要得力於(yu) 弘一法師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書(shu) 法。而齊白石的書(shu) 法主要得力於(yu) 強烈的個(ge) 性和無可爭(zheng) 議的繪畫大師地位。未來仍將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第二層次的有:孫中山、郭沫若、康有為(wei) 、吳昌碩、石魯、潘天壽、張大幹、溥儒、梁啟超、李可染、蔣介石、汪精衛、傅抱石、黃賓虹、徐悲鴻、黃興(xing) 、於(yu) 右任、朱德、董必武、趙樸初、啟功、沈尹默,這一層次人物都是某一領域裏頂尖級人物,有政治家、革命家、軍(jun) 事家、詩人、學者、文學家、書(shu) 畫家。其涉及的範圍較廣,人員也明顯比第一層次的人多。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如郭沫若的縱橫灑脫、吳昌碩的氣度恢弘、康有為(wei) 的樸茂勁健、張大幹的沉凝奇縱、李可染的雄健樸厚、徐悲鴻的古拙質樸……都給人們(men) 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這一層次名家大幅精品或代表作一般在5―10萬(wan) 元之間,個(ge) 別的還有突破10萬(wan) 元的紀錄。如康有為(wei) 的《行書(shu) 》屏條在1995年嘉德拍賣會(hui) 上以26.4萬(wan) 元成交;石魯的《行書(shu) 》對聯在1997年佳士得拍賣會(hui) 上以21.8萬(wan) 港元拍出;溥儒的《行書(shu) 》八屏條在1995年嘉德拍賣會(hui) 上以20.9萬(wan) 元成交;傅抱石的《石鼓文12字對聯》在上海工美拍賣會(hui) 上以18.7萬(wan) 元成交。他們(men) 的一般作品在萬(wan) 元以上。康有為(wei) 、溥儒的作品上下落差十分懸殊。以近兩(liang) 年藝術品拍賣會(hui) 為(wei) 例,康有為(wei) 的《行書(shu) 五言對聯》在2002年翰海拍賣會(hui) 上以1.32萬(wan) 元成交,同樣,他的另一幅《行書(shu) 五言對聯》在2002年中國嘉德拍賣會(hui) 上以4.62萬(wan) 元拍出。溥儒行書(shu) 表現也不理想,他的《行書(shu) 》橫披在2002年翰海拍賣會(hui) 上隻以0.99萬(wan) 元成交,他的《行書(shu) 》中堂在2002年中國嘉德拍賣會(hui) 上以0.77萬(wan) 元成交,不過,這兩(liang) 幅作品很一般,並不代表溥儒的藝術水準。沈尹默的字近幾年走勢有點軟,他的《行書(shu) 五言詩》在2001年上海敬華拍賣會(hui) 上被拍至o.88萬(wan) 元,在2002年翰海拍賣會(hui) 上他的《行書(shu) 七言對聯》和《行書(shu) 》立軸分別被拍至0.77萬(wan) 元和1.32萬(wan) 元。值得投資者的關(guan) 注。
第三層次的書(shu) 法家有吳湖帆、唐雲(yun) 、陸儼(yan) 少、高劍父、高奇峰、沈曾植、林散之、鄧散木、曾熙、李瑞清、王震、豐(feng) 子愷、羅振玉、鄭孝胥、王福廠、柳亞(ya) 子、章炳麟、章士釗、梅蘭(lan) 芳、陳師曾、葉恭綽、吳佩浮、徐世昌、譚延、劉春霖、於(yu) 非廠、馮(feng) 玉祥、戴季陶、沙孟海、俞樾、老舍、謝稚柳、陳佩秋、康生、陸維釗、來楚生、範曾、李苦禪、馬一浮、馬公愚、徐邦達、黃胄、蔡元培、謝無量、沈鵬、劉炳森。 第三層次的書(shu) 法家涉及到方方麵麵,也是各個(ge) 領域裏著名人物。這部分書(shu) 法家的代表作品或大幅精品一般在1―5萬(wan) 元之間,一般作品在5幹元以上。在這一層次裏,最具潛力的當推陸儼(yan) 少、林散之、沙孟海、沈曾植。像陸儼(yan) 少的書(shu) 法很有成就,隻不過畫名掩蓋了書(shu) 名。陸在治學上早就提出了“三分寫(xie) 字、三分畫畫、四分讀書(shu) ”的主張,為(wei) 此他在書(shu) 法上下過工夫。他的書(shu) 法字形正斜欹側(ce) 、聚散離合、天真爛漫。從(cong) 藝術上講,陸的個(ge) 性極強,且十分耐看。林散之的草書(shu) 變化萬(wan) 千,書(shu) 作如雲(yun) 霧繚繞,有仙佛之境,令人心曠神怡。譽他為(wei) “當代草聖”實不為(wei) 過。沙孟海的行草沉雄勁健、古樸蒼茫,尤其作膀書(shu) ,國內(nei) 恐無人與(yu) 之匹敵。沈曾植的行書(shu) “抑揚盡致、委曲得宜”,創造了奇峭博麗(li) 的沈體(ti) 書(shu) 法。這四個(ge) 人的書(shu) 法藝術不僅(jin) 經得起時間和曆史的考驗,同樣也經,導起市場的考驗。近年來,林散之的作品已開始被藏家看好,精品價(jia) 格開始攀升。 第四層次的書(shu) 法家有何海霞、沈子丞、歐陽中石、茅盾、汪溶、顧廷龍、方介堪、劉藝、周慧珺、黎雄才、董壽平、宋文治、陳大羽、王個(ge) 移、武中奇、張伯駒、吳待秋、白蕉、張元濟、於(yu) 立群、賴少其、趙冷月、趙丹、童大年、何海霞、蕭閑、周而複、陳立夫、吳祖光、尉天池、魏紫熙、馮(feng) 其庸、韓天衡、張蔥玉、趙緒成、褚保權……這一層次的書(shu) 法家人最多,涉及範圍相當廣,代表作或大幅精品一般在3千元以上,一般作品在十元左右。在這一層次裏,應關(guan) 注馮(feng) 其庸及周慧珺、韓天衡、尉天池、趙緒成五位在世書(shu) 法家。從(cong) 藝術上看,他們(men) 的風格已建立,個(ge) 性已顯露,且未來還有一定的潛力。目前他們(men) 的作品市場價(jia) 位還不高。 如馮(feng) 其庸先生今年已81歲,他不僅(jin) 是一位研究《紅樓夢》的權威,而且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著名學者、詩人、鑒賞家、攝影家。馮(feng) 其庸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現擔任中國紅樓夢學會(hui) 會(hui) 長、中國漢畫學會(hui) 會(hui) 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戲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武俠(xia) 文化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東(dong) 方國際攝影基金會(hui) 主席、《紅樓夢學刊》主編、大型《中華文化畫報》名譽主編等職。他的社會(hui) 名望僅(jin) 次於(yu) 啟功。 除了社會(hui) 名望外,馮(feng) 其庸又是一位傳(chuan) 統功力極為(wei) 深厚的書(shu) 法家。曾臨(lin) 摹曆代名家碑帖,既有廣度,也有深度。早年花了很大的工夫臨(lin) 《九成宮》、《皇甫君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泉南生墓誌銘》、《道固法師碑》、《張黑女》、《張猛龍》、《黃庭經》、《聖教序》、《蘭(lan) 亭序》等碑帖,並細心揣摩,觀察名家用筆的特征。以後,在學習(xi) 中認識到王羲之的《喪(sang) 亂(luan) 帖》、《二謝帖》、《得示帖》、《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五帖很難學,故馮(feng) 其庸在王字上下的工夫最多。近幾年以紮實的功底、極高的修養(yang) 、廣博的知識、詩人的天賦、精深的書(shu) 學理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