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時間:2012年07月02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9835
內容提要: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隻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shu) 寫(xie) 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於(yu) 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shu) 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nei) 涵豐(feng) 富。作為(wei) 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yu) 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wei) 書(shu) 寫(xie) 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shu) 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麵)、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

   人工製墨究竟始於(yu) 何時,史料並沒有準確的記載。相傳(chuan) 第一個(ge) 造墨的人,是周宣王時的邢夷。明羅欣《物源》上記載:"邢夷作墨,史籀始墨書(shu) 於(yu) 帛"。經過這段漫長的曆程,至漢代,終於(yu) 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鬆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dong) 漢應劭《漢官儀(yi) 》記載:尚書(shu) 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鬆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wei) 有名。從(cong) 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ge) 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ge) 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見於(yu) 史書(shu) 記載的第一個(ge) 製墨人是三國時的韋誕(字仲將),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的美譽,他不僅(jin) 是製墨專(zhuan) 家,還是書(shu) 法家。

    製墨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得到改進,唐代還設有製墨官。最為(wei) 著名的製墨人要數易水奚鼐、奚鼎兄弟。他們(men) 總結前人經驗,改進前人方法,以鹿角膠蒸而和之,製出的墨"豐(feng) 肌膩理"、"光澤如漆"。奚氏從(cong) 南唐定居安徽,南唐後主李煜因喜其墨而賜國姓李。他們(men) 所製的墨稱為(wei) "李墨",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李墨就是後來著名的"李廷��墨"。

   明代製墨業(ye) 大多集中於(yu) 皖南地區,形成歙縣和休寧縣兩(liang) 派。歙縣派程君房創造"漆煙"製漆法,方於(yu) 魯創造了"前無古人"的"九玄三極墨"。休寧縣的汪中山則是"集錦墨"的創始人,使墨除了實用外,又成為(wei) 了具有藝術欣賞價(jia) 值的工藝品。到了清代,墨更加注重審美性,大多圖案設計、銘文款識都精美細致,具有藝術欣賞性和收藏價(jia) 值。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隻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nei) 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yu) 側(ce) 麵,以便於(yu) 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種類

    鬆煙墨 用鬆樹枝燒煙,再配以膠料、香料而成,墨色濃而無光,入水易化。

    油煙墨 用油燒煙(主要是桐油,並和以麻油或豬油等),再加入膠料、麝香、冰片等製成,墨色烏(wu) 黑有光澤。油煙墨以質細而輕,上硯無聲者為(wei) 佳。

    使用要點

     磨墨時先洗淨硯中宿墨。

     磨墨要有耐心 ,磨墨需用力,磨時要勻整不偏,輕重相等,疾徐有節。

     磨墨須濃淡適中,過濃則筆滯,運用不靈活;過淡則易滲沁而色淺,寫(xie) 出來的字缺少神采。

     墨須每日新磨,磨成後,應即使用,隔日則膠煤脫離,不宜再用。

    選墨方法

    什麽(me) 樣的墨是上品呢。第一,質地堅細。所謂堅細是指質地緊實,磨出的顆粒細膩。第二,色澤黑亮,以黑得泛紫光為(wei) 最上乘,純黑次之,青光又次之。第三,膠質適中,太重粘筆,太輕則不濃。

    選墨以質地細潔,色澤光潤,膠水不重,上硯無聲者為(wei) 佳。若膠重有雜質則不宜。初學寫(xie) 字,為(wei) 節時省事,不妨改用上等墨汁,但墨汁也要滲少許水用墨條磨一磨,以分散其渣滓。如寫(xie) 宣紙屏幅,則必須磨墨,寫(xie) 時可以揮灑自如,裱時亦不易漲墨。鋼筆墨水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