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名帖賞鑒:蘇軾《人來得書帖》
時間:2020年11月22日 來源:bv伟德官网 作者:admin 瀏覽數:11856

 

蘇軾《人來得書(shu) 帖》,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dong) 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在書(shu) 法上成就斐然,為(wei) “宋四家”之一。

        《人來得書(shu) 帖》為(wei) 蘇軾中年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共19行,未署書(shu) 寫(xie) 年月。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人遞藏,後入清內(nei) 府。安岐將此帖與(yu) 《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卷,在其所著《墨緣匯觀錄》中評述曰:“二帖皆白紙本,乃坡翁傑作。前帖行書(shu) 十九行,後帖行書(shu) 亦十九行,皆與(yu) 陳季常者。前帖前下角押一朱文大印,後上角鈐‘禦府書(shu) 印’,接於(yu) 後帖。後帖有‘禦府寶繪’朱文大印,後上角鈐‘禦府朱文半印’。二紙舊印累累,及項氏諸印,後董文敏跋於(yu) 綠絹上,字亦甚精。”除此之外,此帖亦有《大觀錄》《故宮書(shu) 畫圖錄》等文獻著錄。

        從(cong) 《人來得書(shu) 帖》的內(nei) 容可知,這是一封蘇軾寫(xie) 給陳季常的信劄。因為(wei) 陳季常之兄陳伯誠過世,蘇軾作此書(shu) 信借以慰問,並在信中敘述了其與(yu) 伯誠的交情,表達了對舊友過世的痛惜與(yu) 哀悼。從(cong) 書(shu) 法創作的技法層麵來看,《人來得書(shu) 帖》的精妙之處難以形容。蘇軾書(shu) 法特有的瀟灑、遒勁貫穿在整帖的字裏行間,筆勢有起承轉合之勢,毫不拘束,直抒胸臆。明代書(shu) 法家、鑒賞家董其昌認為(wei) :“東(dong) 坡真跡餘(yu) 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鉤廓填。坡書(shu) 本濃,既經填墨,益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wan) 古凡馬空’也。”董氏認為(wei) 《人來得書(shu) 帖》與(yu) 《新歲展慶帖》代表了蘇軾在行書(shu) 上取得的成就。《人來得書(shu) 帖》全帖用墨濃重,結體(ti) 雖密卻清晰可辨,也體(ti) 現了蘇軾書(shu) 法較為(wei) 肥厚的特點。蘇軾行書(shu) 結字多偏扁而斜,單個(ge) 字體(ti) 十分耐看且結體(ti) 頗具韻味。例如此帖中的“啟”“誠”“照”“念”等字,蘇軾故意將結體(ti) 壓扁,製造出一種視覺上的緊湊感;但入筆勁道,雖不秀麗(li) 卻顯得精妙十足。蘇軾的書(shu) 法崇尚率真。在《人來得書(shu) 帖》全篇書(shu) 寫(xie) 中,率性之處也隨時可見。如“啟”“是”“思”“死”“哀”“無”等字,從(cong) 筆尖流露出的筆勢姿態收放自然,特別是收尾處能夠讓人體(ti) 會(hui) 出一種欲言又止的妙趣。再如“此”“聞”“以”“反”等字,映帶部分的處理亦十分打動人心。此帖在書(shu) 寫(xie) 過程中,隨著作者個(ge) 人情感的不斷強化,原本工整的行書(shu) 在過半的位置書(shu) 寫(xie) 速度開始加快,以至於(yu) 在末尾處,作者因痛惜的心情,將哀悼的情感轉化成筆尖的情緒。此處筆跡雖顯荒率,但卻是情感所致,也體(ti) 現了書(shu) 家對書(shu) 法的一種深入理解。

        如果沒有不凡的胸次,就很難有落筆即成精品的能力。蘇軾作為(wei) 北宋的書(shu) 法大家,其用筆、結體(ti) 等均展示出北宋書(shu) 法的高水準。而作為(wei) 蘇軾代表作之一的《人來得書(shu) 帖》,通篇不矜而妍、不束而嚴(yan) 、不軼而豪。可見,安岐稱此帖為(wei) “坡公傑作”當是情理之中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