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men) 譽為(wei) “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的徽墨,產(chan) 於(yu) 皖南屯溪、歙縣、績溪、旌德等地,這些地方古屬徽州府管轄,故稱徽墨。
徽墨色澤黑潤,舐紙不膠,入紙不潤,香味濃鬱,宜書(shu) 宜畫。書(shu) 畫家公認徽墨“落紙如漆,萬(wan) 載存真。”徽墨在我省創產(chan) 於(yu) 晚唐時期,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用徽墨書(shu) 寫(xie) 或繪畫,墨色至今似漆有光,經久不變,故人們(men) 稱讚徽墨為(wei) “千秋光”,馳名中外。這是我國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an) ,代代相傳(chuan) 。
徽墨有漆煙、油煙、全煙、鬆煙、淨煙、鹹膠、加香等品種,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幾十種名貴材料製成的。墨色能分出濃淡層次、似漆有光、研磨無聲,落紙滲透性強,能防止蟲蛀。由著名的書(shu) 畫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將名人書(shu) 畫雕在墨模上,製成的徽墨既是實用的,又是欣賞品,品位更高,成為(wei) 特種工藝品。同時,按照造型製作出金蟬、金龜等形狀的工藝品,經過描金著色,這種工藝徽墨成為(wei) 人們(men) 喜愛的旅遊品、紀念品,暢銷國內(nei) 外。
據《徽州府誌》記載,徽墨創產於晚唐時期。明代,徽墨出口到東南亞一些國家。清代康熙年間,徽州形成了胡開文、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四大家墨莊。以後曹素功外遷上海,其餘墨莊有的衰敗停業,而胡開文墨莊卻興旺發達,以質地優良,物美價廉占領了徽墨市場,在徽墨行業獨占鼇頭。胡開文生產的“蒼佩室”徽墨被清王朝選為“貢品”,年年向朝廷進貢,從此徽墨聲譽更高。
胡開文墨莊是清代乾隆47年創業的,創業者名叫胡天柱,皖南績溪人,他從南京鄉試考場匾額上看到“天開文運”四個字,從中節取“開文”兩字取名為胡開文墨莊。胡開柱在墨莊開業後,積極努力提高徽墨質量,千方百計增加徽墨品種。1796年,他聘請徽派畫家到北京,將馳名中外的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的綺麗風光描繪下來,設計出64幅形態各異的墨模,經過專人雕刻成《禦園圖》集錦墨,重達3.5公斤。這套墨模,在設計、造型、雕刻、製墨、描金、著色等方麵,都達到了曆史上最高水平,成為稀世珍品。以後又設計出從播種到收摘的《棉花圖》,集奇鬆、怪石、雲海、溫泉為一體的《黃山圖》以及《西湖名勝圖》等一批高檔書畫圖案,製作出一批深受中外愛好者、書畫家、欣賞家所喜愛,紛紛購買收藏,有的作為禮品贈送親友,胡開文徽墨生產進入了鼎盛時期。晚清時期,坐落在北京的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座皇家禦園毀於戰火,但徽墨《禦園圖》仍保留至今完好無損,使我們仍能看到禦園風光,欣賞到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
1955年,在屯溪的胡開文仁記、義記、大記、仲記和墨品工業藝社等五家徽墨莊實行公私合營,成立了徽州徽墨廠。“文革”期間,屯溪和歙縣徽墨廠,把一批珍貴的墨模埋藏起來,有的轉移到外地,避免了“掃四舊”被毀之災。粉碎“四人幫”
之後,很快將這批曆史上很珍貴的墨模投入生產,使晉代文人陶淵明的手跡書法、明代的《燕山圖》、清代的《禦園圖》
等一批十分珍稀的集錦墨很快地進入市場,十分暢銷,並出口到國外,使我國徽墨這個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延續和傳播。屯溪、歙縣等地徽墨廠相繼恢複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八寶藥墨和古色古香的手卷墨生產。並創造發展《鑒真大師東渡圖》、《嫦娥奔月圖》、《蘇州寒山寺圖》等一批旅遊墨,十分搶手,豐富了旅遊品市場。
徽墨的特殊功能,對我國書法和繪畫的發展、傳播和保存起著重大的貢獻,並曾獲得很多榮譽和獎勵。1910年,徽墨獲得南洋勸業會授予的金質獎章,1915年胡開文的“地球墨”,在巴拿馬國際展覽會獲得金質獎章;屯溪徽州徽墨廠的超頂漆煙書畫墨,在1979年和1983年蟬聯獲得國家銀質獎章,1989年又獲得國家金質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