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硯台就是其中的一個(ge) “石頭”,其經曆了從(cong) “研”到“硯”的漫長曆史變遷。硯文化肇始於(yu) 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一個(ge) 精神象征,凝聚著中國人的集體(ti) 記憶和千年文化密碼,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深遠意義(yi) 。
(《紙上端硯博物館》立體(ti) 圖)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為(wei) 中國獨有的文書(shu) 用具,它們(men) 以其獨特的東(dong) 方神韻成為(wei) 中華文明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它們(men) 不僅(jin) 是書(shu) 寫(xie) 工具,更是特殊的文化載體(ti) ,承載著我們(men) 引以為(wei) 傲的五千年文明。在四寶之中,硯台質地堅實,“傳(chuan) 萬(wan) 世而不朽”“曆劫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極具價(jia) 值,古人因此認為(wei) “四寶硯為(wei) 首”。硯台由石器時代的研磨器逐漸演變而來,“硯,研也,研磨使和濡也”,“硯,石滑也”,硯字之初義(yi) 即指石之滑者。“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1975年,湖北雲(yun) 夢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方用鵝卵石製成的戰國晚期石硯,硯形呈圓餅形,其上無紋飾,配有硯棒一支,這是中國迄今為(wei) 止發現的最早的用於(yu) 研墨、書(shu) 寫(xie) 的硯台。
(新時期時代的研磨器)
(漢代石硯)
(漢代漆盒石板硯)
兩(liang) 漢時期經濟繁榮、社會(hui) 進步、文化發達,是中國發展史上的重要黃金時期。此時,硯的使用已十分普遍,“硯”字也正式出現。漢硯以石、陶製品為(wei) 多,且大多附有硯棒、硯石(也稱為(wei) “研子”)。此外,皇室、貴族之家也有用瑪瑙等珍貴玉石作為(wei) 製硯材料的。就硯麵的形狀而論,漢硯可分為(wei) 圓形與(yu) 長方形兩(liang) 大類,即《硯讚》所稱“或薄或厚,或員(圓)或方”。硯台之上還出現了銘文,記錄了時間、人物等信息。漢代石硯的裝飾十分講究,一些石硯配有銅製的硯盒,硯盒形狀多樣,如有的被製成獸(shou) 形,也有的鑲嵌綠鬆石、青金石、紅珊瑚等名貴寶石。硯盒通體(ti) 流光溢彩,古色古香,展現了製硯工匠的高超技藝,堪稱漢代文具的精品之作。
(東(dong) 漢盤龍獸(shou) 足青石硯)
(東(dong) 漢鎏金獸(shou) 形銅盒石硯)
三國兩(liang) 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較為(wei) 頻繁的大分裂、大動蕩時期。此時,石硯、陶硯仍是主流,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硯種,如安徽馬鞍山地區出土有東(dong) 吳時期貴族使用的漆砂硯,晉武帝曾鑄青鐵硯、圓銅硯。隨著青瓷的燒製以及在社會(hui) 生活各個(ge) 領域的廣泛應用,瓷硯發展成熟,並成為(wei) 南方地區硯的主要品種。青瓷硯多為(wei) 圓形,有足,中間硯堂處無釉,以利研墨。與(yu) 之對應,北方地區盛行方形四足硯,即石雕硯,硯上雕刻豐(feng) 富,“雕有各種圖案,極其精工”,開中國古代硯麵雕刻藝術之先河。
(南朝青瓷褐釉四組硯)
(北魏石雕方硯)
隋唐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學、書(shu) 法、繪畫等方麵的輝煌成就促進了文房用具的發展,開啟了中國硯台發展史上的新篇章。此時硯台的發展主要體(ti) 現在三方麵:首先,端石、歙石等專(zhuan) 用硯材的開采使用,結束了以前雜石製硯的曆史,製硯呈專(zhuan) 門化趨勢,促進了硯台的飛躍性發展。端硯、歙硯、紅絲(si) 硯、澄泥硯為(wei) 唐代四大名硯,名重天下。其次,隨著製瓷業(ye) 的大發展,瓷硯比重逐漸增大,已成社會(hui) 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產(chan) 品。最後,唐代硯形注重硯堂、水池的使用,在強調實用性的基礎上,出現了箕形硯(又稱“風字形硯”)、龜形硯等代表形製。硯台的這些發展,使得文人墨客更加重視,他們(men) 紛紛通過詩歌、言論等品評鑒賞各種硯台。
(唐代青釉多足瓷硯)
(唐代交頸交尾雙龜陶硯)
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yu) 趙宋之世。”兩(liang) 宋時期,硯台在形製、材質等方麵發生了重要變化。形製上,硯形基本為(wei) 唐代的延續和演變,以實用性為(wei) 總趨勢,最顯著的特點是在箕形硯的基礎上創製出抄手硯。其底部鑿空,三邊著地,一邊可以用手深入抄底,便於(yu) 拿取。抄手硯體(ti) 輕且穩,多為(wei) 長方形,既實用又顯莊重,成為(wei) 硯台發展史上的重要硯式。硯材上,產(chan) 於(yu) 今甘肅省卓尼縣的洮河硯(洮硯)異軍(jun) 突起,蘇軾曰:“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洮硯以石質細潤、發墨快等特點被列為(wei) 貢品,並與(yu) 端硯、歙硯、澄泥硯並稱“四大名硯”,備受世人青睞。此時,硯台收藏、品鑒之風盛行,論硯名篇、硯史專(zhuan) 著迭出。
(宋代洮河石抄手硯)
(宋代端石抄手硯)
遼、金、元三個(ge) 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王朝,在文化藝術領域受到唐宋兩(liang) 代影響較大。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不甚重視文事,“惟對硯石一事亦知所寶,雖未大有采掘,但對硯坑之保護頗著成效。元製,於(yu) 端、歙各處設把總一員,守兵若幹,專(zhuan) 轄守坑,律盜坑石以竊盜論罪。故元代雖未多大新產(chan) ,然硯坑尚未毀損也。”具體(ti) 到製硯方麵,它們(men) 不但繼承了唐宋硯台的遺韻,而且加入了些許本民族特色,尤其是將遊牧民族的粗獷豪放之氣融入硯台之中。這一時期,硯台的硯形拙樸粗狂,製作不甚精細,略顯粗糙。由於(yu) 北方氣候寒冷,底部可以加熱的暖硯成為(wei) 這一時期的特色。
(遼代的“萬(wan) 歲台”金銀盒石硯)
(元代的雙獅長方形石灰岩石硯)
明清時期是硯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一、硯形豐(feng) 富多樣,花草樹木、蟲鳥魚獸(shou) 都成了製硯的主角,硯上銘文增多,從(cong) 實用性向藝術性、收藏性轉變;二、硯材之多為(wei) 曆代之最,石、泥、瓷、竹、木、水晶、象牙等材質不勝枚舉(ju) ;三、硯雕藝術大放光彩,集雕刻、書(shu) 法、繪畫等為(wei) 一體(ti) ,製硯工藝邁向巔峰;四、製硯名家輩出,如顧二娘等,他們(men) 靈活運用圓雕、浮雕等多種技法,極大地推動了硯文化的發展進步;五、文人墨客對硯台的收藏、研究愈發重視,宮廷、民間都有重要論著出現,如《西清硯譜》《硯史》等。此外,還形成了三大硯雕藝術流派,即粵派(又稱“廣作”,以端硯為(wei) 代表)、徽派(以歙硯為(wei) 代表)和海派(以上海、蘇州為(wei) 中心)。
(明代朱砂荷魚澄泥硯)
(清代紀昀為(wei) 那彥成銘端硯)
清末民國時期,在內(nei) 憂外患的背景下,硯石開采停滯不前,名硯隨之銷聲匿跡,製硯藝人流落他鄉(xiang) ,硯台大多器型單調、主題淺顯、雕刻粗鄙,與(yu) 清代的輝煌氣勢有天差地別,硯台製作業(ye) 風光不再,是硯文化發展的危急時刻。硯雕大師陳端友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後,硯文化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主要有以下特征:一、百花齊放,百硯爭(zheng) 妍。硯文化被列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新型硯材迭出,產(chan) 地、種類增多。二、與(yu) 時俱進,有所創新。單一實用性向多元化價(jia) 值發展,硯雕風格取長補短,傳(chuan) 統技法得到傳(chuan) 承和創新。三、製硯人員知識化,人才培養(yang) 係統化。製硯名家層出不窮,硯作精品不斷湧現。四、當代硯著蔚為(wei) 大觀。五、中國硯文化走出國門,享譽海內(nei) 外。
(現代誌比天高端硯)
(現代荷趣端硯)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軟實力。硯台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非君美無度,孰為(wei) 勞寸心。”千百年來,硯台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接受洗禮,不斷得到發展。硯台發展史就是一部文人墨客書(shu) 寫(xie) 千年的文化史,還是一部大國工匠研磨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奮鬥千年的創業(ye) 史。挖掘闡發硯台的文化內(nei) 涵,大力傳(chuan) 承和弘揚硯台文化,意義(yi) 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