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甑選
硯的種類
時間:2010年02月18日 來源:四川書法網測試數據 作者:四川書法網 瀏覽數:5769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它的曆史已很久遠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漢初期的硯台和硯石,那麽(me) ,它至少有二千年的曆史了。在這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有關(guan) 它的稱謂或別稱,可謂多矣!

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硯擬人,作《即墨侯石虛中傳(chuan) 》,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cong) 此人們(men) 便稱硯為(wei) 即墨侯。如宋朝王邁的除夜洗硯詩:"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二曰萬(wan) 石君。宋朝蘇軾作《萬(wan) 石君羅文傳(chuan) 》,以他優(you) 美的文筆,給產(chan) 於(yu) 婺源龍尾山的"羅文硯"(歙硯的一個(ge) 品種)寫(xie) 了一篇傳(chuan) 記。說"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wan) 石君"。萬(wan) 石君的名字從(cong) 此傳(chuan) 開。

三曰瓦硯,亦稱硯瓦,俗稱瓦頭硯。唐以前除石硯、瓷硯外,就是陶硯。澄泥硯是陶硯的進步。唐朝韓愈在《瘞硯文》中講的"土乎成質,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硯。秦漢時建築宮殿用的磚瓦,多采用澄泥製法,後來有人用這些磚瓦改製為(wei) 硯。正象唐朝吳融《古硯瓦賦》中描述的:"無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wei) 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wei) 硯"。還有一說,謂:"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wei) 硯,蓋硯之中必隆起如瓦狀,以不留墨為(wei) 貴。"

四曰陶泓。唐朝韓愈作《毛穎傳(chuan) 》,稱硯為(wei) 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磚瓦硯。唐宋時,盡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紅絲(si) 石以及洮石等相繼出現,用這些石料做成的硯開始流行,但硯石開采、製作仍受種種條件限製。瓷陶硯便於(yu) 生產(chan) ,所以瓷陶硯在當時仍多於(yu) 石硯。在稱呼的習(xi) 慣上,總是把硯和陶瓦聯係起來,既是稱石硯有些地方也叫硯瓦。

五曰硯台,把硯稱為(wei) 硯台,可以說是對硯的一種通稱。唐朝司空圖的詩句:"夕陽照個(ge) 新紅葉,似要題詩落硯台。"

六曰石友。過去的人都把書(shu) 齋和客座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硯被稱為(wei) 石友。宋朝王炎有詩雲(yun) :"剡溪來楮生,歙穴會(hui) 石友。"楮生指的是紙。石友指的就是硯。

七曰硯田。宋朝戴複古有句詩叫“以文為(wei) 業(ye) 硯為(wei) 田"講的就是舊時讀書(shu) 人依文墨為(wei) 生計,因將硯台比作田地。宋朝蘇軾詩:"我生無田食破硯,爾來硯枯磨不出。"

八曰硯池。有種凹形硯稱作硯池。晉傅玄《硯賦》雲(yun) :"蘆方圓以定形,鍛金鐵而為(wei) 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也指硯端的蓄水池。
九曰硯山。依石天然形狀鑿為(wei) 硯,刻石為(wei) 山,叫做硯山。明高謙《遵遵生八戕》謂:"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wei) 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清人阮元舊藏仿元人清溪釣艇小景端石硯山即是。

十曰墨海。宋朝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載:傳(chuan) 說黃帝得一玉,琢為(wei) 墨海,並帝鴻氏之硯"於(yu) 其上。宋朝程俱《謝人惠硯》詩:"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刊入清朝高鳳翰《硯史》那方題銘"墨鄉(xiang) 磅礴,天空海闊"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製。墨海也指大墨盆。清朝翟顥《通俗編》講:"今書(shu) 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硯還有許多陌生的稱謂,如清朝王繼香在他的《醉庵硯銘》中寫(xie) 道:"昔人號硯曰潤色先生、曰岩屋上人,曰鐵麵尚書(shu) ,餘(yu) 獨取其靜而真也,諡之曰靜真先生。"這樣計算起來。硯竟有十多種稱謂。其中有一些可能許多人聞所未聞。其實像"潤色先生",早在唐代女詩人薜濤寫(xie) 的《四友讚》裏就有“磨潤色先生之腹”的提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