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shu) 寫(xie) 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於(yu) 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shu) 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nei) 涵豐(feng) 富。作為(wei) 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yu) 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製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wei) 書(shu) 寫(xie) 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yu) 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shu) 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麵)、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曆程,至漢代,終於(yu) 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鬆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dong) 漢應劭《漢官儀(yi) 》記載:“尚書(shu) 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鬆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wei) 有名。
從(cong) 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ge) 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ge) 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隻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nei) 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yu) 側(ce) 麵,以便於(yu) 重複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分“油煙”和“鬆煙”兩(liang) 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鬆煙墨用鬆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鬆墨的特點是色烏(wu) ,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隻有著色的畫偶然用鬆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si) 絨等,也最好用鬆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men) 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wei) 最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wei) 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wei) 宿墨,宿墨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隻是個(ge) 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功”等,可以代墨使用。